“倒奶”事件怎么看?内蒙古专家开化解问题药方

16.01.2015  18:27

  原标题:“倒奶”事件怎么看?

   编者按:

  近日来,我国多地出现奶农“倒奶”事件。有人趁机唱衰中国经济,认为“倒奶”事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有现象,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危机的征兆;也有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借机宣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倒奶”事件其实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关。面对这些错误观点,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对奶农“倒奶”事件进行了理论研究,揭示了我国奶农“倒奶”事件与美国上世纪农场主“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分析了我国奶农“倒奶”事件的原因,并开出了化解问题的药方。现将相关文章刊出,以飨读者。

   内蒙古乳业发展经验对预防和化解“倒奶”问题的启示

  近来,我国有些地区出现了“倒奶”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乳业发展总体平稳,“倒奶”事件少有发生,这与内蒙古乳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关。可见,内蒙古乳业发展经验对于各地预防和化解“倒奶”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降低乳企和奶农之间的交易费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给企业,乳企和奶农要签订长期合同,制定保护价格,实现稳定合作。一方面,乳企从市场收购原料奶,需要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在洽谈、签约、执行、监督等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费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给企业就不用外购其他利益主体的原料奶,从而就能达到减少相关费用的目的。因此,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其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另一方面,要预防和解决“倒奶”问题,需要在乳企与奶农、养殖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果乳企和奶农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都需要不断的搜寻新的交易对象,不断的谈判,这就增加了各自的费用。降低这种费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农签订长期合同,制定保护价格。内蒙古的乳业统计资料表明,这样做的奶农能不赔钱或少赔钱,而那些合同外奶农每生产1公斤牛奶,就要赔1.7—2.2元。

  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奶农方面,乳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非常重要。内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担责任,保护奶农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规模发生。蒙牛作为央企,更是充分地体现了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社会担当。

  (二)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间布局上要形成聚集效应。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些龙头乳企成为经济增长极,这些经济增长极产生的巨大极化效应,逐渐转变为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作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现为扩散效应,即主要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内蒙古乳业发展中鲜有“倒奶”事件是因为这两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较好,也有能力相对高价收购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业则只有7.97,前者是后者的6.15倍。

  比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为全国奶牛养殖第一大县的重要原因是距离蒙牛、伊利极短,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2013年该旗奶牛存栏21.98万头,全年向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累计销售生鲜乳28.78万吨。因此遏制“倒奶”就必须围绕龙头企业,实现聚集经济效应。伊利已经在全国十多个销售大区都设立了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既弥补了伊利奶源基地远离主要消费城市、产地市场容量有限的竞争劣势,又有效解决了当地原料奶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与当地的奶农、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奶源园区基地,既最大限度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空间距离,减少运输周转时间,为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奠定了基础;又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加财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做大乳企,实现奶农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乳业发展的规模经济。中国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成本过高是国际竞争力赢弱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内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经集中到44个存栏万头以上的旗(县、区),近80%的奶产量集中在26个10万吨以上产能的旗(县、区)。内蒙古5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率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个百分点;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占比为52.9%,比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区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规模牧场857个,其中存栏300~499头的450个,占52.5%;存栏500~999头的231个,占26.9%;存栏1 000~3 000头的150个,占17.5%; 3000头以上的26个,占3%。这意味着,化解“倒奶”事件,就要通过增加救助奶农补贴,在规模奶牛场用地、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等措施,尽快淘汰散户养殖模式,转向大牧场集约经营。与此同时,要建设奶业合作社和合作社的联社,打造奶牛养殖产业组织模式的升级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建立乳企和奶农之间的信息分享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乳业供需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信息比较充分者,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内蒙古乳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冲击力的对抗能力,与内蒙古的乳企和奶农之间的有力的信息分享机制有关。因此,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对国内外奶源供给进行规划并及时发布信息,以便让奶农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国内外市场价格走势,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奶农也要积极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信息源挖掘有效信息,注意预防风险。(盖志毅 高海秀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