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文化自信的广西阔步走来
近日,以“时代楷模”黄大年为原型的现代桂剧《赤子丹心》在广西南宁、贵港、柳州等地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引发广大党员干部和高校师生的强烈共鸣。这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指导创作的戏剧,展现出广西各界的昂扬精神面貌和优异成绩。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广西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阔步走来。
诉说千年的辉煌
2016年7月,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各地游人纷至沓来。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人2000多年前留下的文化瑰宝,被称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断崖上的敦煌”。
花山岩画仅是广西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2000多年前,一个从广西北海合浦出发的港口,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明,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下,广西积极挖掘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取得了大量成果:分布在合浦县城郊的上万座汉代墓葬,是国内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代墓葬群之一。于汉墓群附近区域发现的“大浪古城”“草鞋村”两处汉城址,均已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北海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组成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西各级党委、政府正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赋予了广西深厚的文化积淀。”广西文化厅厅长黄宇说,从桂林甑皮岩古人类遗址到隆安古骆越人栽培水稻起源地,从兴安灵渠到三江侗族古建筑群,从左右江革命圣地到红军长征遗迹,无不彰显了广西辉煌的历史文明。
乘着歌声的翅膀
作为“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传统歌谣,充分展示了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汉、瑶、苗、侗等各族同胞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欢庆节日,其中气氛最隆重、特点最鲜明的当属壮族赶歌圩文化。
百姓所“唱”,亦是政府所“倡”。2014年起,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全区公众假日。4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部署“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各种活动,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已发展成为各族儿女“大聚会、大联欢、大团结”的民族文化旅游嘉年华。
今年“三月三”,广西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由宣传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推出“和谐在八桂”“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民族体育炫”等1000多项欢庆活动。趣味横生的山歌擂台、别具一格的非遗展演、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梧州龙母文化旅游节、瑶族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常办常新,展示了广西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让文化跨越国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广西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的“南宁渠道”为载体,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形成“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中泰友谊歌会”“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等系列品牌活动。
2007年起,南宁市重点打造了“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邀请东盟各国嘉宾和演员共度中国春节。“跨国春晚把不同国家的文化聚集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风情,推动了各国民众之间的文化和情感交流。”印尼驻广州总领事琇翡说。
“从收看跨国春晚,到迷上中国影视剧,我已成了忠实的中国文化粉丝。”泰国青年巴颂·乍仑蓬说。近年来,广西译制的《琅琊榜》《三国演义》《舌尖上的中国》等中国影视剧和电视节目,每每在东盟国家播放,总会掀起收视热潮。
文化“走出去”,也要“迎进来”。今年9月11日,第5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落幕。5年来,以戏剧周为载体,94个中外艺术团相聚南宁,举办戏剧展演活动150余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多国使领馆代表参加活动。“戏剧周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人文建设贡献了力量。”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说。
向海之路,文化先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表示,广西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广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