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举行第3次骨灰撒海活动 共345具骨灰回归大海

28.10.2015  10:04

 

10月27日上午,广西在北海市廉州湾海面举行第三次骨灰撒海活动,共345具骨灰回归大海。图为联络员帮亲属将玫瑰花瓣撒入海中。

   碧海寄哀思 天水送故人

  10月27日上午,北海市廉州湾海面清风徐徐,伴随着漂浮的鲜花和飞翔的白鸽,345名逝者的骨灰罐缓缓沉入海面,回归自然。继2013年广西首次在北海试点骨灰撒海,目前,海葬活动已连续举办3届。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在全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实现海葬常态化。

  当日上午7时30许,北海市殡仪馆内,不少从外地赶来的家属手捧鲜花,等待一场特殊的葬礼——将亲人海葬。上午8时,殡仪馆启动告别仪式,敬献花篮、奏哀乐、肃立默哀……相关工作人员与逝者亲属集体与逝者作最后的告别。随后,工作人员将骨灰护送至码头。

  上午9时许,记者随北海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当地公证处公证员及来自全区14个市的联络员,乘船前往骨灰撒海海域。经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轮船到达指定海域。

  记者注意到,轮船的船尾安装着两个塑料滑道,用来将骨灰罐沉入海中。现场,在公证员见证下,殡仪馆工作人员分两组,依次将骨灰罐放入滑道,并捧上玫瑰花瓣和菊花敬献在骨灰罐上。待工作人员现场登记后,骨灰罐顺着滑道缓缓下落,在花瓣簇拥下沉入海面。“这种骨灰罐用一种既环保又可降解的材料制成,下沉20分钟后开始溶解于海水,对大海没有任何污染。”北海市民政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

  骨灰撒海期间,百色的一名联络员拿出几束玫瑰和百合花,站在船舱将花瓣缓缓撒入大海。该联络员告诉记者,因目前只能由工作人员代撒骨灰,家属无法登船,便买了这些花,嘱托联络员帮忙撒在海中,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和悼念。

  上午11时许,345名逝者的骨灰相继被撒入海中。随后,北海民政部门开展了放鸽活动,近五十只白鸽被放生,象征逝者将在大海中永生。

  “这次总算帮家人圆了一个心愿。”来自贺州的高先生告诉记者,老人在10多年前就有了海葬的想法,“尤其是生前的最后几年,他多次嘱咐后人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帮父辈完成海葬的夙愿,也是大部分家属的心声。

  “截至目前,海葬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可以看出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活动中,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推行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符合广西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今后,民政部门将在全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实现海葬常态化。

工作人员准备将骨灰罐沉入海中。记者彭庆 摄

  海葬试行已三年 破除成见路漫漫

  2013年,自治区民政厅下发《关于在北海市开展海葬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在广西试行海葬的大幕。今年3月,民政厅再度发文,决定将北海定为海葬的常设举办地,此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民间亦不乏担忧和反对之声。如何破除成见,推广并实现海葬常态化,今后或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状 海葬起步晚势头稳

  在27日举行的海葬仪式上,北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邓新武,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2013年,广西首次海葬在北海试点举行,参与骨灰有128具;2014年,数字增长到222具;2015年,将北海设为海葬常设举办地后,达到345具。他说,相比大连、青岛、上海等城市而言,广西的海葬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比较好,尤其是南宁、柳州以及河池的积极性较高。

  据邓新武介绍,目前,广西火化率只有25%左右,远低于全国49.5%的平均水平,更多的遗体进行土葬,而土葬所消耗的资源更多。另一名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一个安葬骨灰坛的单穴墓一般占地0.8平米,双穴墓地1.2平米,再加上绿化留空面积,一亩地只能安葬41位逝者。1000具骨灰撒海,可节约土地24.4亩。

  “选择海葬这一绿色、环保的方式,不仅节约公共资源,也符合殡葬改革的最终方向。”邓新武称,2013年在北海试点海葬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清明和重阳等节气,通过横幅、标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了大量宣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名人数逐年攀升。

工作人员海葬现场放飞白鸽。记者 彭庆摄

  难题 民间偏见仍难破除

  “但目前而言,愿意接受海葬的人仍旧是少数。”据北海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因海葬是新生事物,不少市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愿将骨灰撒入大海。加上北海是渔民地区,对骨灰之类有相当的忌讳和抵触,租用出海船只和码头会有一定的难度,近3年的海葬工作仍困难重重。

  北海市殡葬管理所所长郭良修告诉记者,每年开展海葬工作时,都要极尽游说才能租到出海船只。在骨灰撒海的前一夜,船只都不敢靠近码头,“怕码头管理人员不接受”。“第二天出海前,也不敢在启程时播放哀乐,更不敢在船上悬挂祭奠逝者的横幅和标语,尽量低调。”郭良修补充说,由于租赁大船有难度,近年来改为租用小型轮船,出于家属安全考虑,遂改为由殡仪馆工作人员代撒骨灰。

  今年3月,自治区民政厅将北海定为骨灰海葬常设举办地后,民间的担忧和争议也再次发酵。不少市民和网友更愿意选择入土为安,“将骨灰撒海,他日缅怀先祖时将无处叩首,无法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在10月27日的骨灰撒海活动上,就有逝者家属直言:“如果不是应父亲的要求,肯定不会将他海葬”。还有人担忧,海葬是否会污染海洋环境。

  对此,邓新武回应称,海水是流动的,有水的地方就可以临水而拜、哀思逝者。此外,人体焚烧后产生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会携带有害病菌,不会引起水质污染。

  探索 将设纪念园供家属祭奠

  据郭良修介绍,如今参与海葬的人群主要为4类人:第一种是现在在省外或国外工作的;第二种是个人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第三种是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无法支付高价墓葬费的;第四种是家族宗亲较少,后辈可以不被叔伯意见左右的。

  “作为民政部门,我们只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动员,鼓励市民参与到海葬活动中来。”在郭良修眼里,思想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时间和过程。据其介绍,目前,海葬仍继续坚持自愿、费用全免、政府补助的原则,每例撒海的骨灰由政府补助500元。

  据了解,民政部门会在每年的9月初启动海葬报名工作,到9月底截止。针对不少市民希望延长报名期限的要求,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黄启成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改进报名工作,争取提前公布活动方案,将报名日期适当提前。

  据黄启成透露,为推进海葬工作常态化,扩大海葬人群的覆盖面,目前民政厅已筹划在北海建立一座骨灰撒海的纪念园。“纪念园建成后,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亲属将会有新的祭奠之处,将更易被市民接受和认可”。(记者彭庆)

[责任编辑: 徐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