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曾金凤眼中的边防十连:每个官兵都是一座界碑

16.08.2015  18:38

每个官兵都是一座界碑

——军嫂曾金凤眼中的边防十连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李  贤    实习生  王雁语

英雄连队血性兵。连日来,边防十连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军营里激荡。而在军嫂的眼里,十连又是怎样的连队?日前,记者采访了报告团的成员——十连军嫂曾金凤。

曾金凤是十连原指导员申中的爱人,与申中相识相恋、相伴相守13年,她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云雾缭绕、群山环抱的中越边境弄合屯戍边度过。她感慨地说:“见证了十连官兵经历的风风雨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件件往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曾金凤与丈夫是同乡,经过两年的鸿雁传书,他们在2004年走进婚姻殿堂。为了照顾丈夫,婚后次年,她辞去家乡中学教师的工作,不远千里来到十连。

那时的连队,就像大山深处的一座“孤岛”:方圆几十公里内,只有十几户边民,没有街道、商店,几个月都见不到一张新面孔。停电如同家常便饭,每一顿晚饭几乎都是“烛光晚餐”。唯一的水源是3公里外的一个山涧,碰上枯水季节,用水就变成了一种“奢侈”。一到冬天,天气阴冷湿重,要洗上热水澡,还得劈柴生火。

一天中午,曾金凤在家属房睡觉,一条擀面杖粗的眼镜蛇突然爬到她身边,吓得她拼命大喊“救命”,两名战士闻声赶到,才清除了危险。

她感到委屈:远离家乡和亲人,却换来这样的生活。她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于是决定回老家。但随后发生的两件事,让她动摇了。

战士瞿富强自幼父母双亡,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一次,他在训练时严重受伤,曾金凤负责上药,这位战士安慰她:“嫂子,当你觉得生活很苦,让你直不起腰,只要咬咬牙站起来,就会觉得自己能扛起更多。”原先“什么都不会”的富二代田晓云被家人送到部队“改造”,从杂活干起,干得有板有眼。他对曾金凤说:“我本来是想混两年的,可一想烈士陵园里那些和我同龄的烈士,我就愧疚难当,一定要干出点样子来。”

曾金凤的心开始变得柔软。在十连,官兵向界碑宣誓的情景最令她难忘。“‘不丢祖国一寸土地’,这绝不是一句轻易允诺的誓言。”曾金凤说,实现它的背后,十连官兵付出了鲜血和汗水。

排长陈忠年近三十,个人素质、家庭条件都不错,可连续谈了3个对象,皆因他身处大山而告吹。他心有不甘,想在最后一封信中责问对方,但提笔半天只写一句话:“我深爱这身军装,虽然我们的路不是同一方向,但我仍然衷心祝福你。”

士官程荣母亲突然发病去世,父亲受刺激精神失常。因为塌方封路,一周才收到电报。当时比武备战又进入倒计时,他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拼命训练,夺得边防团尖子比武第二名。回到家,他跪倒在地,把荣誉证书放在了母亲的坟头,号啕大哭。

丈夫常说:“边防军人心中要有界碑,眼里有战友。”曾金凤真正理解其含义,是因为一次差一点的生离死别。一天下午,她收拾家务,发现垃圾篓里有一条沾血的迷彩裤,丈夫申中只字未提。她一次次“逼问”战士,最后得知:上午巡逻时,雨天路滑,申中从半山坡上滑下,险些跌入深沟,是战士们用绳索合力将他拉回来。她听后惊出一身冷汗,后怕不已。

“我好想任性地对丈夫说,我们不守了,我们回家吧。但每当看到连队阵地坑道入口上的两个鲜红大字——坚守,我就无法开口。”曾金凤说。

投桃报李的情感在她的心中流淌。随军第二年,她在驻地小学当上了老师,带3个班,教5门课程。看到战士们爱学习、想考大学,她自己买教材、习题,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作辅导。后来,她辅导的两名战士考上了军校,6人自考了本科。她也被战士们称为“编外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