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日报》:敲敲农机技术推广加减乘除法 算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账
2017年元旦,浦北县三合镇太安村委地头,老何看着即将收获的马铃薯,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正在盘算,引进的青岛红珠1100马铃薯收获机即将大显身手,每小时可收获马铃薯3至5亩,再也没有去年马铃薯收获不及时的窘境了,效率是人工收获的60~80倍。这是2016年度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加减乘除法助力“三农”显成效的一个缩影。
一、加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持续加大。
“水稻插秧机,行距是25公分的好,还是30公分的好呢?”灵山县石塘镇农机站小周正在耐心解答群众的咨询电话。我市大力开展水稻育插秧、甘蔗种植、收获、蔗地深耕、中耕培土、化肥深施等各类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促进水稻、甘蔗示范区的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我市第一批、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共266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为2500万元、自治区160万元;全市共购买补贴农机具10136台套,购机总额6811万元,拉动农民投入4401万元。
引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激发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2016年全市农机原值达21.4亿元,农机总动力190.5万千瓦,各类拖拉机拥有量(含耕整机)9.2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6%。
二、减法,解决土地撂荒农机服务组织展身手。
随着家庭主要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兼业经营农户会选择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但钦北区板城镇伟旭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学生机手小韦却比以往更忙碌,“我们合作社就是“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全套服务帮大家管好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成为了服务三农、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解除了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农机合作社代种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种地难的问题,实现了有机户有钱挣,无机户有机用;破解将来土地谁来种的问题,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没有撂荒现象。
2016年钦州市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市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90个,拥有农机户10.2万户,农机从业人员12.8万人,农机拥有量32.1万台(套),社会化服务作业总值30.1亿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三、乘法,基层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倍增明显。
钦南区康熙岭镇千亩虾塘边,水产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50多人正在认真听着镇农机站老吴讲解海水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的机械化模式、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及水环境修复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加快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农机手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驾驶操作和维护修理人员作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据统计2016年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举办村两委干部党员农机手培训班11场次,培训450人次;举办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班17场次,培训县区推广技术人员和镇站农机技术人员700人次,培训各类农机手2300人次,培训拖拉机驾驶人员10000多人次。
四、除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解除农民烦恼。
“我买的1WG4.0-105FC-2C微耕机,起动困难、手拉绳不复位,怎么办呀?” 老韦来到钦北区长滩镇农机站咨询。镇农机站黄站长立即登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并与南宁某公司积极联络,妥善处理了老韦的难题。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开展质量专项调查及安全检查,加强质量监管,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投诉质量问题,有效维护购机用机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2016年钦州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肯定,并在全区农机化质量管理年中总结会上作了工作经验介绍。全市开展农机产品质量集中整治及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农机销售点、维修点54家,机械260台套,受理投诉案件三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300元;继2015年体系建设上取得成效基础上抓了市站和4个县区监督站的规范化建设,完成了6个镇站质量投诉示范点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