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八桂特色蚕桑“种养”记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一组“第一”彰显特色产业发展的“广西蚕桑现象”。从世界看,广西全区蚕桑产业超过了世界第二大蚕桑生产国印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蚕桑第一大省(区)。从全国看,每四棵桑树就有一棵长在广西,桑园面积连续11年全国第一;每两粒蚕茧就有一粒产在广西,连续12年全国第一;每四米生丝就有一米缫在广西,连续7年全国第一……
天时地利:土壤水分适宜,桑树生长繁茂;生态环境良好,蚕茧质量优良。人和政通:自古种桑养蚕,如今“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谚语在八桂大地广为流传;“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久久为功,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立桑为业、桑蚕外交,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广西蚕桑经验已逐渐成熟。
广西吹响蚕桑由大向强迈进的号角。产业发展科技引擎的动力更加强劲,种桑和养蚕这历久的“种养结合”更加弥新;改变“一粒茧”“一根丝”的传统依赖,实现蚕桑多用途多元化开发,“桑”自立成业;千年之前,作为我国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丝绸从这里起航改变了世界人的衣着文化,千年之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蚕桑产业”同样从这里扬帆起航,为世界扶贫事业添砖加瓦。
东桑西移:科技支撑,布局优化,建起现代生产体系
说起蚕桑,自然与丝绸相连,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丝绸是属于江南水乡的婉约,然而这早已是历史故事。伴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土地、人力成本抬升,产业结构亟须调整。2001年“东桑西移”的国家战略应运而生,广西蚕桑产业自此进入发展快车道,蚕茧产量每年都向前跃进一位,成为我国蚕桑产业的大省(区)。
战略落地并不容易,广西高温多雨的环境虽然有助于增加蚕茧生产的批次,但同样也让家蚕和桑树遭受病害之苦。培养选育适合本地的桑品种和蚕品种,成为“东桑西移”的首要任务。
而今,广西已经基本实现蚕、桑品种的自主化。自主选育的杂交桑品种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80%以上,自主培育的家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蚕种饲养总量的98%以上,“两广二号”成为全国推广量最大的家蚕品种。
广西蚕品种不仅在量上取得了突破,更实现了质的飞跃。蚕品种直接决定着生丝的质量,不同品位的生丝价格差异很大。“有些蚕品种是可以用来生产5A、6A级别的生丝,有些蚕品种可以生产纯天然彩色丝,可以减少染色造成的污染。”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标介绍,这些蚕品种均由广西本土研发。
“未晓上桑树,下树畏蚕饥”。养蚕先种桑,蚕与桑种养一体,一套从种到养全程的集成技术让农民易学易用。优良蚕桑品种、桑树密植丰产栽培、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和优质高效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以及相匹配的机械用具等,适合南亚热带地区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和多批次密集养蚕。
“良种+良法+良具”使广西种桑养蚕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一张挂图清晰地展示着广西蚕桑产业的区域分布。
——桂西北优势区,为桑蚕优质茧生产区,重点建设可缫制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基地;
——桂中优势区,重点推进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创名优蚕茧,打造茧丝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桂南优势区,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蚕业,推进万亩以上连片桑园示范基地建设。
“优化的区域布局,不仅让生态与效益更加匹配,更便于支持政策的集中发力。”自治区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的原则,广西蚕桑产业向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等6市集中,2016年,6市桑种植面积占到全广西的93.7%,蚕茧产量占96.7%,缫丝生产能力占到85%以上。“十三五”期间,广西重点打造10个规模化的区域性重点桑蚕普种场、15个桑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将让优势地区更加优势。
立桑为业:综合利用,产品开发,形成多元用途体系
“东桑西移”“东丝西移”“东绸西移”……这是蚕桑产业转移的一条成熟路径,但“一粒茧”“一根丝”的传统依赖,一旦遭遇价格下跌,受到重创的必然是种桑养蚕的普通农民。
“立桑为业”就是广西为蚕农增收提出的新战略新决策。“注重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提升新兴功能用途,以食药桑、饲料桑、生态桑等为主的桑多元化开发,拓宽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李标说。
桑枝总生物碱主要成份含有DNJ,可显著延缓多糖的降解过程,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技术,广西五和博澳桑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蚕桑生产第一大县——广西宜州,建立了桑树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发桑树的药用产品。“桑枝总生物碱只是企业的产品之一。”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未来将打造集药品、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为一体的关联经济健康产业链。
忻城县农民用桑枝条、桑枝粉喂牛,凌云县农民利用桑叶喂养鸡、鸭、豚狸,马山县、都安县农民利用桑叶养羊,还有一些地方用于饲养鱼。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人员细致地调查了各地桑枝用作饲料的情况。
生产有需求,科技紧跟上。在广西牧用型桑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别具造型的山间,整齐划一地生长着一行行桑苗。这里在开展适宜牧用的桑树品种选育研究,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陆瑞好说:“桑叶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达25%左右,是一种品质较好的牧草饲料,通过选育,将培育出蛋白质含量更高、适口性更好的桑品种。”
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也是我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百色、河池等地,原本因石漠化严重而裸露的地表,如今穿上了绿色桑衣。在此类地区,桑树的生态修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发展生态桑园,既可以保水固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可以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新产业。
立桑为业,向特而行。“到2020年,力争50%左右的桑园实现多用途高效开发。”《“十三五”推进广西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为广西特色桑产业的发展立下目标。今年,果叶两用型及饲料兼用型桑园、石漠化治理生态用桑园双双达到20万亩以上,到2020年,还将再翻一倍。
蚕桑外交: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构建国际共赢体系
广西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与印度、古巴、北非等许多国家地区纬度、气候、生态相似,多年来,蚕桑产业在广西甚至我国的国际交流合作上频频亮相。
——与越南,越南蚕业生产及管理干部多次组团到广西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广西的家蚕良种引去越南,对提高越南的茧丝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古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9次向古巴赠送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桑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特别是两国国家领导人共同察看“中国桑种落地古巴”的活动,加深了世界对中国“合作共赢”的认识。
……
千年之前,因为丝绸贸易,古丝绸之路享誉世界,而如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作为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再次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丝绸”,而是涵盖蚕桑全产业链条的交流合作。
“坚持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理念,借助品种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广西农业厅厅长刘俊说。
“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被写入《广西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方案明确提出,辐射带动东盟和世界蚕桑生产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对广西而言,蚕桑不仅是本区的产业,还是中国的产业,更是世界的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新升级,以多用途开发打造增收新动能,以蚕桑外交展现广西新形象,世界蚕桑第一大省(区)的责任担当已扬帆远航、正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