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经球科研工作记事 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自治区党校研究员凌经球科研工作记事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李秀翔
尽管已过去大半年了,但每每想起那一幕,凌经球依然难掩欣慰之情。
那是去年6月1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自治区党校研究员凌经球申报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优化研究》获得了重点项目立项,实现了广西党校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刻在骨子里的心痛记忆
当聊起为何执着于民族地区的贫困研究时,凌经球说,也许缘于自己一段特殊的经历。
1962年初夏的一天,一大早,父母就到远离村庄的地里干活了,只有他和年近七旬的祖父、妹妹在家。那会,太阳刚刚爬上山头,望着一盘可见人影的玉米粥,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的他闹着问爷爷要“吃饭”(喝稀粥)。可任凭他如何哭闹,爷爷就是不答应:太阳刚上山头,你就要吃饭,这一天可怎么熬?这一年,爷爷因饥饿浮肿去世了。“童年经受的贫困煎熬,刻在骨子里了。”凌经球说。不仅在童年,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村里每年都有一两个月的“青黄不接”,挨饿是常有的事。
“饥饿是那个年代留给儿时最心痛的记忆。”
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凌经球有幸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百色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了10多年,直接参与扶贫攻坚大会战和经济建设工作。那几年,凌经球走遍了百色12个县(区)的大部分乡镇。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使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问题。当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型知识经济》,可说是走出了专攻民族地区贫困研究的第一步。2001年,凌经球调至自治区党校,专攻科研。作为壮家子弟的凌经球,把研究重点定位在了“民族地区的贫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