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乡愁力量 绽放时代活力

27.02.2018  11:52
  农历正月十一,宾阳炮龙再度“震醒千山、兴旺百业”。历经上千年传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及近10年来宾阳县历届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开发、打造炮龙文化品牌,宾阳炮龙节不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走出国门飞向世界,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成为宾阳响当当的名片。在节日的喜庆中,当地民俗文化正在不断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宾阳人的血脉中。节庆之后,外出务工的人们带着炮龙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踏上征程,等待来年的聚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植根民间  历久弥新

  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宾阳民间传说:宋朝狄青率军南征平乱,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屡攻不克。时值农历元宵,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敌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爆竹而狂舞长龙。敌人果然放松了戒备,狄青趁机夜袭,攻克了昆仑关。之后,人们便以舞龙为吉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舞龙狂欢。

  炮龙节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宾阳独特、隆重、热烈的传统节日,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舞炮龙活动根植于民间,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还有着坚定的传承守护者。年已花甲的邹玉特是宾阳县炮龙文化传承人,在坚守这门能让他养家糊口的手艺的同时,他的炮龙班也在培养扎龙艺人,传承着这个历久弥新、越来越壮大的民俗。而宾阳职校早在2016年就被自治区民族文化技艺委员会授予“炮龙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该校在每周三开设了炮龙制作兴趣班,邀请邹玉特担任指导老师,让更多学生能够学习扎龙这一传统技艺。

  与此同时,宾阳民间团体也在为弘扬民俗文化贡献力量。在宾州镇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站的炮龙工艺基地内,几名年轻学徒正在跟师傅学习扎炮龙技艺。该站站长黎泽贤介绍说,宾州炮龙协会的微信群共有成员62人,都是热爱炮龙文化的年轻人,炮龙文化已经在这些年轻人心中扎根,并将传承发展下去。

   保护传承  打造品牌

  除了宾阳民间艺人及民间团体的努力,当地党委、政府同样不遗余力地把炮龙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作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人大讨论,把炮龙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程中,并制定措施加以落实。

  2006年以前,宾阳炮龙节一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没有宣传、策划和包装。尽管如此,炮龙节活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前来参观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2006年以后,宾阳县政府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做好活动策划,才使炮龙节真正成为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庆,成为炮龙文化保护、宣传和展示的平台。

  要发展炮龙文化产业就必须对炮龙的无形资产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2005年宾阳县政府委托县旅游部门注册与炮龙相关的系列商标。同时督促文化部门做好扎龙技术、舞龙技术保护,挖掘舞炮龙的文化内涵。为了扩大宣传和加强舞龙队伍的交流学习,2010年宾阳县炮龙协会还组织人员应邀赴新加坡参加该国妆艺大游行,宾阳炮龙由此走出了国门,展现了魅力。

  如今,宾阳县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发挥炮龙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引导和鼓励产业链条各门类事业做大做强并横向联合,形成产业化发展多元化投资,以及多种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炮龙文化产业新格局,真正打响宾阳炮龙文化品牌。

   弘扬发展  精神延续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宾阳县利用舞炮龙民俗传统发展炮龙文化产业,打造宾阳炮龙文化旅游品牌,是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宾阳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和五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从汉朝末年公元前111年建立领方县始,宾阳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沿袭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节庆文化类的除大家所熟知的宾阳炮龙节之外,还有关公磨刀节、端午龙舟节等。文学艺术类的则有宾阳丝弦戏、师公戏等。从2006年至今,全县已申报进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3项、市级19项、县级32项。是南宁市申遗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县份之一。

  做好保护和传承,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宾阳人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精神,推进宾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宾阳县历届县委和县政府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借助炮龙节这一平台,通过组织传承和表演推陈出新,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本地人文精神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