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丽江凤凰历史更早 湘西第一古镇黔阳

21.04.2015  15:39

在湖南怀化洪江市的沅水之滨,有一个许多游客不知道的古城,它的历史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比凤凰古城都要早900年,大文豪王昌龄的经典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诞生如此,这里也是军统特务的培训基地。这个两千多年的古城,离凤凰古城近在咫尺,却鲜有游客前往,它就是号称“湘西第一古镇”的黔阳古城。

交通:1、深圳(广州)坐高铁经长沙南站到怀化南站,大约五个半小时,其他地区的游客坐高铁等火车,长沙南站转车到怀化南站下,去怀化汽车南站坐车,到洪江市黔城镇大约44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2、全国各地坐飞机到芷江机场,再坐车到怀化或者洪江市,然后再去黔城。3、自驾直接GPS定位湖南怀化洪江市黔城。

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而最让它出名的还是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那首诗词《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年王昌龄被贬到黔阳古城的时候,写下的千古绝唱。

去过许许多多的古城古镇,很喜欢黔阳古城,因为不仅仅只是它有历史,而是它尚未完全商业,即使在清明节时分,凤凰等地人满为患的时候,黔阳古城依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而且,能够在黔阳古城被开发的前夕,慢慢品味这座湘楚苗地边陲重镇,探访“滇黔门户”原始风貌。

黔阳古城不大,总面积0.8平方公里,一天就可以慢慢走完,四处挂满的红灯笼,标志着它无法逃脱即将被开发的命运。虽然说古城门票是七十元,不过除了“芙蓉楼”、节孝祠有检票,进入古城还没有设置查票处,游客不用买票,也可以自由地四处欣赏。

黔阳古城已经经过了一定规划与维修,不过建筑物至今还算是保存得算是比较完好的,绝大部分的地方,看起来虽然有点败落,不过总算是没有将它变成一座崭新的“古城”,行走在古城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古城的原有风貌。

黔阳古城有南北两条主要街道,并且左右四处延伸的小巷,犹如鱼骨般的展开,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

黔阳古城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建筑物,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还有很多的大宅小院等原生态的建筑物。

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满街的木板房非常抢眼。

在古城游览,几乎不需要导游图,信马由缰都能看到各处的遗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至今还保留着古城门。

由于沅江和潕水在这里会合,所以古城是三面环水,按照古代的风水来看,这里不愧为一个风水宝地。古城的三面临江之处,修建了新的大道,行走在江边,景色豁然开朗,这个是其他很多古城所没有特色,颇有点阆中古城的感觉。

在江边,几艘小舟停泊在码头附近,给古城增添了几分宁静。在清明节的微风细雨的氛围之下,添加几分画意,难怪王昌龄喜欢经常在临江的芙蓉楼饮酒吟诗,排解被贬之情。

芙蓉楼就建在江边,因为是古城最重要的景点,所以需要查票才能进入,芙蓉楼看起来貌不惊人,不过王昌龄到底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能作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绝句,吸引了我进入景区,走过临江的一片园景,就能看到这个“龙彪胜迹”的门,因为王昌龄任职龙彪尉,故刻有“龙标胜景迹”。

走上芙蓉楼,站在楼上,能够一览整个园区,楼前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对面就是半月亭,亭中至今保留着黔阳状元龙启瑞将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合成一个形状像是酒壶的篆体字“壶”。右手边是一排碑廊,里面有很多珍贵的碑文。

碑廊有唐代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宋代“四家”米芾的“西山书院”碑及山谷道人黄庭坚的“选宅”诗碑,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頫的“前赤壁赋”字碑,岳飞的“墨庄”碑及元、明、清、民国文人墨客碑刻200余方。

游览古城时,只遇到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小旅游团,他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寻找最有名的一些建筑物与景点,我们无意混迹其中,也能听了一些历史的讲解。

不过,在经历过中国节日无数人头攒动的著名景点的拥挤之后,我更喜欢独自徜徉在古城的青石小巷,在细雨中感受那种少有的“冷清”,可以设想自己穿越年代,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城里有很多旧时的大户人家,年久失修的建筑比比皆是,不过当我们随意走过深深庭院,发现依然难掩当年的繁华。

看到有一家的门面很大,进入这家老宅的大门,发现里面还都住着人家,他们还在这里生活,过去那种几进几出的厅堂结构,依然保留着少见的原貌。

许多古城经过修缮之后,将住户迁走,成为了一些参观景点,彷佛少了一些活力。倒不如像这里,更有一种生活的气息与氛围。

除了那些大户人家,也有一些百姓小屋,依然是古城以前的木板房,虽然有些已经开始严重倾斜,已经开始了维修,但旧时的风格依然都在。

走过这些院落,我总忍不住要拍上几张,在再细看看,也许再过多少年,已经无法看到这样的场景了。

古城很多的院落虽旧,但十分干净,主人也不嫌弃我们这些拿着相机到处穿梭的游客,显得很是和善,没有一些贴着禁止入内拍照之类的标语,所以给我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使得我愿意停留更多时间,在这里慢慢去品味。

有不少宅子正在维修,大门紧锁,住户似乎已经迁走,门前已经挂起了介绍的小牌子,不过透过门缝,还是能看到里面的布局。

黔阳古城之中,古庙宇不少,在明清事情最为昌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县治建有的著名庙宇有曾明寺、先龙坛、玉皇阁、城隍庙、东岳庙、将军庙、马王庙、龙王庙、文庙、山川坛等数十座,今尚存的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这些过去的一些建筑物在近代受到了一定的破坏,里面的文物都已经消失,很多地方都住进了人家,除了外观,走进院落之后,完全看不出过的痕迹。

倒是在很多地方,有着很深刻的印记,大街上的“中正门”三字就是民国时期戴笠所书,而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与革命标语口号都保留至今。对于很多游客来说,这些已经是历史,他们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影,向人们展示不同于现在的那些过去。

有一些当年修建得很好得建筑,有幸未被拆除,青砖黑瓦,尽显当年繁荣时期的景观,无法想象唐代的名宦高力士也流放过此地。据说,电影《恰同学少年》、《少年毛泽东》、《最后一战》等影视剧都是将黔阳古城作为主要的取景地。

最有意思的是,一些黔阳的古迹,在国民党时期,也成为达官贵人的府邸或者私宅。这个节孝祠就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最爱,成为他的别院,院子中至今仍保留着他当时起居生活用品,此地也曾经是国民党黔阳党部办公室,曾经被作为军统黔阳特训班的所在,在这里培训了许多的国民党特务。

比起戴笠公馆的奢华,我更喜欢古城中这些过去的市民生活之所,古城大街上这家过去的理发店,现在依然还是理发店,不过是门头挂上旅游局设置的专门招牌,店主看见我拍照,介绍说这个门面有两百年的历史。

店主正在给一位镇上的居民理发,还不时跟我聊上几句,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这样的地方。看看店内,过去的旧式理发椅成为游客最为关注的东西。破旧的椅子,简陋的镜子,还以洗发的巨大脸盆,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走过一户人家,发现一位老人正在门前专心缝补衣服,看到我拍照,还放下手上的针线活,专门给我拍,感觉十分淳朴。记得在有些商业化的古镇,如果想要拍一张照片,要么被拒绝,要么收费,让人唏嘘不已。

孩子们追随着我们几位游客,想看我们拍些什么,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地方,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反而是我们这些“撞入者”成为他们最好奇的地方。

大街的正街口,有几家餐馆,老板在店铺前贴着中央电视台拍摄《行走的餐桌》剧照,这几家都是上过电视的。店铺中老板正在做春卷的料,腊肉香菇馅的和粉丝黑木耳馅的,女主人正在忙着在锅里油炸,每个两块钱,买了一个尝尝,味道确实比较特别。

黔阳古城里面没有酒店、旅馆,只看到一家小客栈,估计住不下多少游客,不过在黔城到有一些客栈,而在古城之外不远的地方,新修了不少飞檐的仿古建筑,我一直以为是古建筑的翻新,走过去一看,原来都是新修的,看来准备作为商铺、餐馆和旅馆。

巷子的尽头,一棵盛开的泡桐花,在街道的老远都看得清清楚楚,在古老的建筑物中,格外显眼,给古城的街头增色不少。离开古城还有些不舍,后悔没有过来住上两天,真想乘着在大批游客涌入的前夕,感受一些本色的古城。黔阳古城这个曾经是未被发现的失落王国,现在渐渐落入大众的视线,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老湖的微旅行,新浪微博:@行者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