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民工回乡创业 失败艰辛也不能阻挡他们创业

08.03.2016  15:38

桂林农民工回乡创业故事 失败艰辛也不能阻挡他们创业

走在返乡创业的路上

桂林晚报记者沈青 实习生龚茜

回农村去创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几乎等同于来一次人生的“赌博”。

相较于城市创业者,他们很难得到认同,甚至是在“全家反对、全村费解”的眼光中回到家乡单打独斗。而由于缺乏资金、经验和扶持政策,虽然不乏成功的个案,但多数人至今在这条路上步履维艰。

去年以来,国务院首次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新动能”,纳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统筹考虑,加之“互联网+”拥抱农村,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种利好之下,桂林农民工回乡创业群体正在日趋扩大。

如今,一个个心怀理想的农村创业者,正在期待政策的引导和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能够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创业成功的梦想。

  “泥鳅哥”李双田养殖的泥鳅已经远近闻名。记者沈青 摄

回乡创业成“独行侠”

元宵节未过,全州县咸水镇古留村已没有了节日的喧闹。

老人们聚在村口聊家常,留守的孩子们趴在窗台上,又开始了思念刚刚离开家乡的父母。

古留村身处大山,与资源和兴安两县交界,至今仍是自治区级贫困村,村里90%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

阳光下,32岁的戴云鹏是田地里唯一忙碌的人。

前几年,他与村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每年在外打拼,只在过年才回到家乡。但在2014年,他辞掉了在深圳的工作,选择回到农村种水稻。

他的举动让这个小山村“炸了锅”。“家人很反对,父母、叔伯、村里的老人轮番劝我回深圳去工作。”戴云鹏说,“他们认为山里娃出去才有出息。”

但戴云鹏坚持在村里承包了30亩水稻田,开始试验有机大米的种植。种植过程中,不放化肥,自己挑着牛粪鸡屎做肥料,除虫不打杀虫剂,全靠诱虫灯和粘虫板。

村里人看他这样折腾,免不了冷嘲热讽,有人甚至还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从没见过这样种的,哪能种得出什么好东西?”

去年,戴云鹏的有机稻亩产600斤,只是普通水稻的一半,但打出来的大米每斤售价却是普通大米的4倍。

即便是这样,村里的很多人仍然不认同。因为他们晓得,戴云鹏前后投入的几十万元仍然没有回本,连他自己也说,“有了产品只是第一步,还没开始赚钱,创业也只走了一半。”

与还在创业路上艰难跋涉的戴云鹏相比,兴安县兴安镇南源村委老屋场村的李双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哥”。

2009年从灵川一家技校毕业后,李双田进了广东一家摩托车厂打工。“早上7点上班,晚上才下班,一个月不到1000元,你们根本不能想象那是什么生活。”后来,他又回到市里打工,但却发现“城市梦”距离自己依旧遥不可及。

之所以回家创业,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2011年,李双田了解到家乡的土壤、水质和气候非常适合发展泥鳅养殖时,决定与几位同学一起合伙回家养泥鳅。

“但父母不同意,合伙的同学家人也反对,女友也吹了。”李双田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支持。

李双田决定创业后,父母为让他打消念头,不给他任何帮助。围鱼塘、搭电线、修土道都是他自己动手,甚至一个人搬到鱼塘边的棚子里住了两年。

李双田摸爬滚打两年多后,泥鳅养殖才终于有了起色,去年纯利润接近10万元。

不过,在这个只有20户人家的小村里,只有李双田在家创业,其余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在这样的村庄,观念依然保守,“一个年轻人回村,全家反对、全村费解”的现象并不少见。返乡创业往往被认为是在城里待不下去了灰溜溜回家。

这也是戴云鹏和李双田们返乡创业的第一道桎梏,他们创业的路上满是寂寞和孤独。

缺钱缺技术走弯路

孤独和不被理解,并不是农村创业路上唯一的难关。

对于多为“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自己的资金积累有限,在很多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和父母能为创业者提供的支持少之又少,创业资金无疑成为了一个拦路虎。

“泥鳅哥”李双田告诉记者,2011年回到家乡养泥鳅时,他打工挣的钱所剩无几,口袋里就剩下1000多元。

2011年3月,他一个人到武汉一养殖泥鳅的公司考察,对方要他先签5000元鱼苗合同才能进基地,而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放弃。

“在本地买了些鱼苗,钱几乎没有了。”李双田只得一边打零工,一边研究养泥鳅,“打工挣一点钱,回头就全部投入去搞试验了。”

李双田说,除了自己挣来的钱,前期投入的十多万元全是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的。

种有机大米的戴云鹏虽然工作时有了一些积蓄,但回乡创业的启动资金也是捉襟见肘,几十万元的投入有一半是借来的。

今年,戴云鹏准备扩大种植规模,资金又成了最大的难题。借无可借的他,准备将住房抵押。

幸运的是,两人始终依靠这些资金“活”了下来。

但还有一些返乡务工者,却倒在了创业的这一关。

在外漂泊打工5年、创业1年,灵川县三街镇的周小玲再次回到了原点。高中辍学后,她到深圳龙岗打工,“从我出来打工的时候,就想着积累了经验后,肯定要自己创业的。”5年间,她共呆过10来家厂子,2015年回到家乡搞肉兔养殖。

“兔子没养好,全赔了,等总结经验,想再来一次已经没钱了。”她匆匆结束了第一次创业,春节后又去了珠海打工。

缺乏社会经验和创业知识技术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硬伤,李双田和戴云鹏都吃过几次大亏。

李双田中专学的是钳工,养泥鳅他几乎丝毫不知门道。

刚开始,他到农贸市场收购了100多斤野生泥鳅试养,结果遇上发洪水田埂崩塌,泥鳅被冲走大半。不服气的他从朋友那里借了2万元,又到市场收购野生泥鳅当作种鱼,但不久陆续出现大量死亡。原来,这些野生泥鳅是非法电来的,受伤严重,进行养殖的成活率很低。

后来,李双田花费两个多月,自己在村子附近挖了100多斤野泥鳅,放入鱼塘当作种鱼。养了4个月后,投放的泥鳅竟然也有一半不翼而飞,后来他才发现,泥鳅全成为水蛇、青蛙和蜻蜓幼虫的美味佳肴。

戴云鹏的有机稻田第一年疏于管理,错过了杀虫时机,产量也很受影响。戴云鹏说,创业之初,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也没有相关的指导,只能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再总结经验。

李双田则认为,正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指导,让他走了太多的弯路,“虽然一心想创业,但没有钱去学习创业的知识,怎么管理和计算效益都不懂,也不知道去哪学”。

记者了解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多投身于现代养殖和种植行业,他们最缺的是专业知识。而目前的农村创业培训分散在很多个部门,有农业、科技、民政、人社、团委、妇联、工商联等等,各级部委办局也都有一些资金和项目,搞农民创业培训也是各搞一摊,请来讲课的人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知识资讯和创业者的需求并不对等。

核心提示:去年以来,国务院首次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新动能”,纳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统筹考虑,加之“互联网+”拥抱农村,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种利好之下,桂林农民工回乡创业群体正在日趋扩大。

农村创业潮或将到来

失败和艰辛,不能阻挡戴云鹏和李双田这样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也必须关注的时代动向。

农民工是近二三十年一个重要的时代符号。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里去干最苦最累的活,收入却一直维持在城镇职工大约一半的较低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7亿人,每年还新增6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返乡创业的戴云鹏照看他的有机水稻田。(戴云鹏供图)

对返乡创业,他们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中流行一句话叫“工字不出头”,他们认为打工不能打一辈子。事实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一线员工30岁左右的年龄限制,似乎注定他们只能吃“青春饭”。

近两年来,很多新生代打工者开始认真考虑返乡创业的问题。

今年春节前,阳朔县葡萄镇厄头村的韦军元从打工多年的广东回到老家。“以前做事的鞋厂关门了,我也不准备再出去打工了。”在和以前的工友聚会时,他透露自己准备种砂糖橘创业,还奉劝5个还在工厂打工的“80后”早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值得高兴的是,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引导和帮助正在进一步加强。

去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确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增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很多农民工长年外出打工,抛家别子,上不能对父母尽孝、下不能对孩子尽到教养责任,致使许多家庭被爱所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通过打工来就业,是短期的、持续性较低的一种方式。而返乡创业,一方面能够帮助一代农民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创业所带动的就业岗位能够以几何级数量翻倍,具有强大的可持续性,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就业问题,其辐射度可以延续几代。

近两年来,政府主导下的“互联网+”拥抱广大农村,更是让返乡创业的热情进一步迸发。

龚智媛家在灌阳,回乡后开办了一家特色农产品网站,将家乡的红薯粉、辣椒酱、灌阳油茶等销往全国各地。

在桂林,农民网上销售柑橘、柚子、竹鼠等各种农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收的主渠道。

去年7月14日,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荔浦县和灌阳县名列其中,成为了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截至2014年,灌阳县采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销售的有120余家企业及个体户,创造就业1000余人,交易额近1.2亿元。其中许多企业在淘宝、京东、拍拍网、当当网、亚马逊、1号店等各大网购网销平台上开设网店,销售该县农特产品。

在兴安、全州、灌阳等地,也有一批与“泥鳅哥”李双田类似的创业者,他们努力依靠泥鳅养殖致富,通过QQ群、微信聚集在一起,抱团在市场中打拼。

桂林为他们加油

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支持,落实配套政策,是可期之途。首当其冲,要解决返乡创业者起步资金困难的问题。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的农民工创业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已经进入尾声,最快在今年上半年就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最高10万元的免息贷款。为了降低创业者贷款准入门槛,市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贷款服务对象,简化创业贷款申办流程。

在这之前,一些县区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农民工创业融资方面,荔浦县对创业农民工优先给予贷款担保,县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目前共发放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8900笔,贷款金额6.1亿元。

荔浦县人社局局长王新红介绍,荔浦是我市农民工创业最活跃的县区之一,创业农民工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就有1万多户。自2013年起,荔浦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以上设立农民工创业工程发展专项资金,到目前为止共投入2000多万元。

为了解决农民工创业陷入“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局面,荔浦县还建起了桂林首个农民工创业园,不仅能在土地取得、税收等政策上给予创业的农民工照顾,还能集中进行规划指导,不仅能帮助农民工创业,还能为就业的农民工创造岗位。目前,园区已经有2家企业入驻。

除了优惠政策,如何将他们真正“扶上马、跑起来”也是政府部门要操心的事情。

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集中在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政府出台的部分扶持政策与创业者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

种有机大米的戴云鹏和“泥鳅哥”李双田都提到,在解决了创业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后,产品的销路都是创业者要逾越的难关。

“一些大品牌和大资本占据了主要市场,我们的产品如何突围呢?”戴云鹏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指导,让创业产品找到适合的市场。而同样为此头疼的李双田则正是依靠当地畜牧水产部门联系,才获得了第一张订单,渐渐打开了市场。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而言,不仅政府要扶持,同时也要正视失败的存在,并给予农民工二次创业的机会。有专家认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惠民生的大事,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必须扎实落地,同时主动指导和对接农民工的创业梦想,让农民工切实看到实实在在的动力和前景。

同时,“互联网+”并不能解决农民工创业的一切问题。在广大农村,创业支撑体系仍然稀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物流设施、电子商务服务稀缺,远远落后于创业需求。比如说,与互联网创业密切相关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稀缺,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很少,电商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再比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直是一个短腿,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西银监局在相关研究课题中就提出建议,吸引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聚合多种生产要素,形成农村创业支撑体系,促进创业经济形成集聚效应,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还特别需要在信贷服务、电商服务、物流设施等创业必备条件上加大投入,提升创业效率。

【 编辑:陈梓瑶  作者:沈青 龚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