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创建特色普法品牌 培育法治文化
南宁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在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中,注重整合全市普法资源,挖掘法治文化建设特色,以“法治伴您平安行”为主题,积极创建6大类别共70个富有南宁特色的普法工作品牌,以点带面,有效促进了全市法治文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是拓展法制宣传阵地,创建普法基地品牌。全市大力建设法制宣传和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市党校为依托建立全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基地;以历史文化资源、监狱、看守所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司法审判机构、禁毒基地、中小学校为依托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以人社、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教育培训和服务资源为依托,建立农民工、流动人口法制教育基地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基地;以文化广场、街区、公园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休闲、娱乐、学法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和广场,拓宽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渠道。
二是发挥媒体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创建普法媒体品牌。我市开设了以《政法在线》、《警方传真》、《小黑说交通》、《岩岩讲法》为代表的电视普法栏目,以直观、生动的电视语言播报法治进程,传播法治文化;推出了《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责任意识;开设了以《政法之声》、《政风行风热线》为代表的广播普法栏目,通过与群众互动,利用法律帮助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开通了以南宁普法网、南宁法制网、南宁巡警便衣雏鹰平安导航为代表的网络、微博普法平台,通过发布各类法律法规,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评论,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开设了交警微信平台,轻微事故交通可通过微信平台报警报案;新编了以《法制宣传专栏》专刊、《法制宣传小折页》、《法制小报》为代表的普法读物,采取以案释法、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是结合民族文化,创建普法文艺品牌。南宁市充分利用壮族民众爱用山歌交流的特点,开展山歌普法活动,武鸣县将普法教育与“三月三”传统山歌文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普法新渠道。马山县成立了壮族三声部普法山歌队,把常用法律知识编成山歌来传唱。邕宁、良庆等地,也充分利用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嘹啰山歌,打造了普法山歌品牌,寓法于歌已成为南宁普法的一大特色。此外,上林县的“镇圩瑶乡法治文化园”、江南区的“江西镇法治农民画”和“菠萝岭社区元宵花灯会”都较好地将当地民间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四是构建长效常态化普法工作机制,创建“法律六进”品牌。在法律进机关、单位方面,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搭建了“法治南宁讲堂”新平台。在法律进农村、社区方面,开展经常性的“法治文化进农村(社区)”、“法律援助进万村”、“律师牵手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在法律进学校方面,规范法制副校长制度,把法制教育列入学生课堂的必修课,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小手拉大手”、“小小交警队”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法制教育书画展、法庭模拟、法制演讲比赛等一系列趣味学法活动。在法律进企业方面,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构建法制教育平台,开展“法律进园区”、“法律进项目”、“廉政文化进企业”、“关爱农民工”活动以及“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法律服务“绿色通道”。
五是组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创建普法队伍品牌。南宁市在巩固各级普法骨干、普法工作联络员、法制副校长等原有普法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机关事业单位、文化团体、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宣传,选聘了1200多名政法干警担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新组建了法制宣传“轻骑队”16个、普法讲师团35个、大学生“村官”法制宣传员420人、法制宣传志愿者4200多人、农村“三土六员”法制宣传队350人以及各法治文艺团体70个,充实了法治文化宣传力量。
六是围绕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创建法律服务品牌。南宁市司法局以服务项目建设为主题,创建“企业法律服务”品牌,组建律师法律服务团,定期到园区企业开展法律培训和法律咨询,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以推进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内容,创建“行业调解促和谐”品牌,通过落实保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特定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的作用;以建立“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为目标, 创建“弱势群众法律服务”品牌,拓展和延伸法律援助网络, 畅通低保人群、零就业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此外,市总工会依托覆盖城乡的农民工法律服务点,创建了“农民工法律维权服务”品牌,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维权服务。市妇联通过组建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团,创建了“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品牌,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婚姻家庭调适、卫生保健等实效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