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准救助 温暖困难群众
2016年全年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达376元,较2012年的209元提高79%;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达140元,较2012年的77元提高81%。
2016年全市共投入残疾人托养“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补助资金1157万元,为全市4970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托养服务补助,较2012年的540万元补助资金、2700名残疾人受益,分别提高114%和84%。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低保家庭入户核查及低保申请无纸化审批改革,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运行。
创新低保管理模式
2016年,西乡塘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竞争性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低保核查工作,这一创新做法获得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获评为2016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5个最佳实践成果之一。我市在西乡塘区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将自治区购买城乡低保家庭入户核查服务试点工作和我市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低保家庭入户调查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市范围对近6000户城乡低保申请、审核程序进行核查。
我市与第三方核查同步配套,全面启动城乡低保无纸化审批改革。各县(区)民政部门按要求完善低保信息系统中的低保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电子档案材料,按照网上无纸化审批流程通过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受理、审核、审批。2016年7月起,我市所有县(区、开发区)都实现了低保网上审批,通过系统发放低保金,大大促进了低保发放工作的精准与高效。
精准救助兜底到位
2016年,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以“精准救助年”为契机,利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成果,将贫困户信息与低保信息系统进行比对,由各县(区、开发区)组织对不是贫困户的低保对象、不是低保对象的贫困户开展大规模复核复审工作,精准确定救助对象。记者在青秀区刘圩镇走访了解到,刘圩镇那床村的贫困户苏凤若在此次精准救助中获益。今年53岁的苏凤若左脚畸形,被认定为残疾,但他家里种有花生并养鸡,具有一定的劳动收入能力。精准识别中,工作人员仔细核算苏凤若的家庭收入,察看他的残疾情况,根据政策将他准确的纳入农村低保,令他能享受到每月240元的低保补贴。
2016年8月起,我市全面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幅度达到13%,超过当年扶贫标准。在新的低保标准下,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25010人纳入低保范围,全市农村低保与贫困户的重合率达82%,以“低保兜底一批”助力全市脱贫攻坚战。
助残爱残帮扶就业
因意外导致左小腿截肢、装上了假肢的罗盛勇,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并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但每到换假肢时,他总要提前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再由他们帮忙联系残联。2016年11月28日,我市正式开通使用残疾人热线服务电话。“现在有了热线电话更方便了,我把更换假肢的情况反映后,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很快便联系了我,还向我介绍了‘阳光家园计划’的新标准。”罗盛勇告诉记者。
为了扶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力更生、融入社会,我市注重加强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残疾人就业格局,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每年通过开展专项扶持就业援助活动、组织参加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上双选会等,帮助上千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2016年我市继续为全市4970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托养服务补助的“阳光家园计划”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次性补助1500元/人。2016年全市共投入残疾人托养“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补助资金1157万元,其中市本级补助资金74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