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蜕变
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南宁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26.62平方公里起步,经过5次区域拓展,形成了现在163.41平方公里的发展版图。三十载风云变幻,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而立之年的南宁高新区风华正茂!
创新基因深植高新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这一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1985年,高新区作为国家战略被首次提出。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1988年8月,南宁高新区成立,扬帆起航。
1991年,历史再次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将“产业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高新区的血脉,邓小平为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乘着科技创新东风,1992年,南宁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11月6日,中央编办批复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为自治区政府派出的副厅级规格机构,成为广西首个副厅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王强是和南宁高新区共同成长的第一代开拓者,他说,南宁高新区一开始就明确了创新发展的定位。“我们公司1989年成立,3个月后就入驻了南宁高新区。第一批入驻企业数量不多,但都是当时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比如防雷技术、电子、电脑等,很多都是当时人们听都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物。”王强道。
勇做时代发展拓荒者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也是南宁高新区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成立伊始,南宁高新区从无到有,产业发展从零起步。“当时,这一片都是泥塘、荒地,没有路,最开始南宁高新区管委会在广西大学租了2间办公室,我们也是在那里办理的入驻手续。几年后,大学路通了,科园大道通了,入驻企业越来越多,科园大道两旁慢慢有了楼房,来往的车辆也多了起来……”王强回忆公司入驻南宁高新区以来的时光,变化大、变化快是他印象最深刻的。
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南宁高新区还积极培育孵化创新企业,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企业总经理助理李贤高说,企业的科研团队最初只是广西农科院生物室植物组织培养课题组的研究员。到了1992年,当时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广西农科院和高新区创业者中心为企业成立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企业发展中,南宁高新区一直给予政策扶持,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组培苗生产企业,仅香蕉组培苗就生产超过4亿株,带动了广西乃至全国香蕉产业的发展。”李贤高说。
南宁高新区还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全球。2016年7月24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在高新区揭牌运营。借助中关村的优质平台资源,南宁高新区商务国际交流更加密切。截至目前,累计举办第四届中欧生命科学论坛、中国—以色列科技成果(南宁)交流转化中心揭牌仪式、广西—东盟创新合作交流会等11场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成功推动中以成果交流转化中心、意大利推广中心等交流平台落户。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
科研工作者叶冬梅在南宁高新区生活得越久就越喜欢这里,“现在高新区的生活配套越来越好,我也常向创业的朋友推荐高新区,因为在这里一切会变得很简单。”
在新时代,南宁高新区将做好服务保障和产城融合工作,吸引更多更高端的创新人才在这里生根发芽,让更多创新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
南宁高新区是全国31个“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关注单位之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两个重点试点园区之一。目前,入驻企业投资项目从备案到施工许可证核发所需的承诺办结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政府服务高效便捷。此外,还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为园区重点招商项目及规上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审批事项办理一条龙,专人专窗办理,为园区重点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
南宁高新区还瞄准高端产业育才,扶持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本土领军人才;产业集群育才,园区已形成信息、生物等多个产业集群,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吸引人才。同时,优化配套设施,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及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教育设施,营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
30年耕耘,南宁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国务院予以督查激励的全国15个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园区生产科研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持续完善,面貌日新月异;培育扶持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南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和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广西创新潜力最强、产业聚集度最高、发展规模最大、配套最成熟的开发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南宁高新区强化担当,主动作为,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