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乡愁变忧愁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核心提示:近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南宁开展“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题活动,来自区内的知名城乡规划专家、乡村旅游规划专家、研究传统村落的学者及广西传统村落村委代表参加该活动,共同探讨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广西传统村落。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古村落正在大量消失。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评选,截止2016年,广西有161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尽管如此,广西仍有很多传统村落缺少关注和保护。
“榜上村和全国许多古村落一样,老屋被遗弃,祠堂庙宇残破不堪,院内杂草丛生,村民外出打工的打工,外迁的外迁,村里仅剩下老人和孩子,村子的‘空巢化’又加速古村落的颓败……”这是桂林旅游学院教授谌世龙在兴安县漠川榜上古村考察时所看到的情景。
榜上村地处深山腹地的湘江支流漠川河畔,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明初靖江王朱守谦参将陈俊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里现存古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陈俊的后代陈克昌所建,共有古宅30余座,左右另建两座高耸的炮楼护卫着这片深宅大院。从建筑群的风格看属徽派建筑,是桂北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清代村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村民也在村里或村周边盖起楼房居住,留下一个空荡而破败的古村落。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虽然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路程,却完整保留着红墙黑瓦的壮族木栏建筑群,拥有72间瓦房。“去年我去考察时,村里已经没有人住了。老房子是夯土墙,依山而建,房屋破损严重,年轻人都不愿意住。村民基本搬到山下新村去了,老村由一家公司修缮,准备开发旅游。”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朱滔担忧地说:“如果说乡愁是传统文化最温暖的情愫,那么传统村落就是民族的魂、文化的根,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在传统村落这个载体里面才能找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现在一个个村子成了‘空心村’‘空壳村’,岂不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渐行渐远的乡愁
“这就是有名的古镇吗?看了让人有点心凉。”不少慕名到南宁扬美古镇旅游的外地朋友表示失望和遗憾。
扬美古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留下200多间明清古建筑。扬美村支部书记梁渊谈到古镇保护失利时,极为痛惜地说:“由于扬美人多地少,居住矛盾不断升级,而规划的新村用地迟迟不能落实投入使用,村民不得不将老房子拆掉重建楼房,且没有严格按照古镇风格进行外立面的控制改造,造成大批明清古房被拆,已经从旅游开发初期的700多栋急剧减少,对整个景区的可观赏性和实用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同样,榜上村古建群中也夹杂着几栋两三层的现代砖混平楼,很是突兀,与古村环境极度不协调。谌世龙说:“古村落周边现代高层楼房的建造,与古建筑的风貌显得格格不入,田园蜕变为喧嚣的集镇,原来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风景正在渐渐减少。”
“大量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新建现代民居与原有景观冲突明显。”朱滔认为,现在年轻人要么去打工,要么做些小买卖,不再愿学手工艺活儿,老一辈传统手工艺匠人日渐消逝。因此,古老的村落建筑无人修葺,新建的房屋充满现代气息,和老建筑格格不入。
是保留乡村的古朴还是要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便利,对于居住在古村落的村民来说,似乎是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我们要做到活态保护,比如那雷屯的房屋要修缮,设施条件要改善,但村民得住在里面,因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礼仪、祭祖、婚丧嫁娶、节日、宗教、农业劳动等方面,这里蕴藏着以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活态文化’,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核心因素。只有留住村民,传统村落那独特的精、气、神和历史文脉才能历久弥新。”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中华文明不能都沦为博物馆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仍然存在于村落之中,是活的实体。”谌世龙拿榜上村作为例子,认为榜上村不仅包括古建、古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事象,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于斯的村民传统的生存状态,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这些是古村文化的内核,尤其需要关注与保护。“现在许多地方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进入‘误区’,重建筑保护,轻原住民文化保护。其实民生保护始终是古村保护的首位,确保古村文化不会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才不会出现‘文化断层’,才能确保古村及其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存‘活’于当下文明之中。”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上,玉林市玉州区高山村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之路。该村党支部书记牟安介绍,高山村不仅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如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闸门6个、古青砖巷道9条等,还保存有唱八音、玉林山歌、舞龙舞狮、剪纸、织土布、制作茶泡等民风民俗,这些是以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活态文化”。
2011年,高山村投资400多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成立环卫队、清洁乡村理事会,利用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古民居旅游业的发展,涌现出了桃源岛农庄、家林马场、玉州区花卉基地、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百家乐家庭农场,以及和农业、休闲娱乐紧密关联的企业,为村民创造200多个就业机会。去年发工资300多万,吸引游客8.6万人,带动古民居门票收入60多万,使每户村民增收5000多元。去年又成立了高山村休闲农业区旅游协会,将6个“农家乐”整合起来,统一招商引资,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带动古民居民俗游的发展。
朱滔说,高山村的旅游开发模式凝聚了当代农民的现代经营理念,很有时代感,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重点,避免了旅游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