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东南飞” 中国东盟竞争升级?

03.06.2016  21:03
      中新社南宁6月2日电 (记者 傅艺明)受惠于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以及资源成本,“东盟制造”或许正在逐步接管“中国制造”曾经拥有的市场统治力。

  有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企面向东盟诸国的投资额已经连续三年超过对中国的投资。这一数据并不让人意外——正是在三年前,东盟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就已超过中国。

  比数据更为直观的是,今年年初,曾为耐克、普拉达代工的东莞兴昂鞋业宣布停产,并将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韩国三星亦在今年宣布将两亿部智能手机的订单交予越南生产。

  中国制造业“东南飞”的原因不难解释。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称,目前中国人力成本明显高于东南亚 其他发展中国家——2015年,中国工人月薪高达325.6美元,而同期越南工人月薪平均仅为149.9美元。此外,融资贵,物流、电、油等要素成本的攀 升亦不容被忽视。

 

  “在传统机械制造、纺织等特定领域,中国与东盟确实存在产能竞争的关系。”2日,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办的2016中国—东盟产能合作高层论坛在南宁举行,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衍泰在论坛期间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在国际市场上“肉搏”外,“中国制造”与“东盟制造”的竞争亦可能蔓延至产能合作领域。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东盟国家已不再满足于仅从中国引进产能,而是倾向引进中国的人才和技术,将产能合作转化为“东盟制造”的“升级利器”。

  但对中国来说,在制造业吸收外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企业不断向外迁移的背景下,鼓励企业去境外设厂可能会加剧某些领域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并借助成本优势对市场上的“中国制造”造成“挤出效应”。

  而产业空心化则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与经济增长的下降,毕竟在结构转型尚未完成的当下,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

  解决这一问题,“双升级”成为了一条必要路径。

  其一是推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中国官方的顶层设计中,推动国际合作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被明确为国际产能合作的方针之一。陈衍泰表示,在市场的调控机制下,地方政府会倾向于留下高端产业,而鼓励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外迁,这本身即可倒逼区域内的产业升级。

  官方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中实现高端化跨越发展。这将是产能合作中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关键举措。

  其二是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升级。陈衍泰认为,改变中国与东盟简单的互补性货物贸易结构,推动产业内分工乃至更加细化的产品分工,将有助于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

  多数中国专家仍然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利益远大于竞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刘迎秋表示,中国面临着生产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而东盟国家也各自存在着市场狭窄、就业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加强互补合作、摒弃零和博弈符合双方利益。

  刘迎秋认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的互动,不仅可以唤醒当地‘沉睡’的经济资源,发掘各类市场,而且有助于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助互利,这正是产能合作的一大意义”。(完)

唱响“广西财政之歌” 弘扬“广西财政精神”
  ——全区财政系统“迎大庆 颂党恩”歌咏比赛圆满财政厅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广西著名作家彭匈应邀出席我厅财政青年沙龙并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