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收缩速度放缓 总体低迷难改

01.12.2015  12:21
  2015年11月,中国制造业收缩的速度继续收窄,但仍难走出低位。
  今日(12月1日)公布的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48.3,虽然仍处于收缩区间,但较10月的48.3有所回升,延续反弹趋势,为6月以来最高。
  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有所不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从分项数据看,两者也存在差异。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产出指数结束了此前6个月的收缩状态,趋于平稳;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回升,并进入扩张区间,显示外需改善,但由于内需不振,新订单指数再度下滑;就业指数虽仍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但均有所改善。
  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出现下滑。
  尽管存在差异,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和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均显示,制造业仍处于低谷。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表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缓,财政发力效果继续显现,宏观经济企稳态势不变。
  二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正在显效,下半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持高增长,并推出了专项建设债,且规模不断扩大,超出预期。这些政策对经济短期托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当下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需求改善乏力,短期内低迷难改。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结构性改革包括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四方面内容。
  对制造业来讲,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产能过剩难以化解,工业部门已陷入通缩。应该配合国企改革,推进兼并重组,真正启动去产能进程。当然,化解产能过剩等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短期内会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需要政府下定决心,忍受一定程度的增速放缓。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真正走出低迷,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