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变脸”成非遗大街 哪些民俗文化将再现

30.07.2015  19:36

前门大街将“变脸”成中国非遗大街

  近日,北京前门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整体规划首次对外公布。历经拆迁、改造与重建,北京中轴线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前门大街,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再现梨园与民俗文化。铜雕、景泰蓝、苏绣……来自国内外的200余项非遗项目明年年底前将集中“落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预计10月开放。

  依据规划,北京前门非遗博览园将按照一街(中国非遗大街)、两核(非遗博览馆、非遗大戏院)、三区(非遗博览区、非遗体验区、非遗创意区)的布局建设,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于此,立足非遗保护传承和发扬,着力打造集文化旅游、演艺、会展于一身的文化产业集群。

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资料图)

   苏绣景泰蓝等“非遗”进驻 流行品牌迁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马文辉透露,目前确定进驻前门非遗博览园的,已有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个非遗项目。“邀请了40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说,项目包括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苏绣、铜雕、唐卡、景泰蓝、漆线雕等。

  马文辉指出,非遗项目在与市场结合时,要“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传承人要在维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之后再走入市场。

  此外,前门非遗展示园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前门大街区域的流行品牌,未来也会陆续迁出,以更好展示非遗文化。

   园区保留中式明清建筑风格 统一管理运营

  前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有20万平方米的园区有望在今年10月开园,部分中外非遗大师作品也会随即进驻进行展示。

  “保持现有的明清建筑风格。”前门非遗展示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园区会保留中式建筑的风格,进行统一管理与运营,目前预计会有两百至三百个项目,3000余非遗大师“扎堆”展示各自技艺,并通过展览展示为大师提供交易平台。

“铛铛车”行驶在北京前门大街上(资料图)

   前门大街素有“天街”之称 为中轴线重要坐标

  北京前门大街素有“天街”之称,它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在北京人心中,它既是一座城楼的俗称,又是一个地区的代表,是北京城的象征。据史料记载,北起月亮湾,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的前门大街,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一直是皇帝前往天坛和先农坛祭祀的一条御道(“天街”一称亦由此而来)。自明代至今的600年里,前门大街虽然几经破坏和修缮,但始终都是京城商业的重要街区,名店如云、市声鼎沸、行人如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前门大街完成改造之后重新开街;2009年9月28日,全部改造完毕的前门大街全面开市。2010年7月,古老北京的行政区域,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多次调整之后,再一次被重新划分。随着东城区与崇文区的合并,那条被喻为古都龙脊的中轴线,被囊括在了新东城的版图之中。

  前门地区还是老北京市井风貌、史迹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专家介绍,自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梨园文化最为发达和繁华的特色街区,是一座鲜活的古今北京民俗风情博物馆。诸多的历史文物遗存伴随着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与周边的历史遗迹一起,共同形成了前门地区特有的历史风貌,更成了北京人最为鲜活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