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六大举措剑指"红顶中介" 组合拳出击力求治本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一些被称为“二政府”的“红顶中介”及其催生的乱象受到高度关注。
国务院审改办负责人王峰24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已通过相关文件,中央将采取六项具体措施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其剑锋所指,正是广受诟病的“红顶中介”。
改革利剑直指“红顶中介”
新一届中央政府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然而,一边是各级政府部门加速放权,一边是一些“红顶中介”悄然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等审批权限,蚕食改革红利。
从一年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的中华医学会,到审计署去年6月公布报告显示: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亿元……“红顶中介”引发的乱象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更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本周二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更好服务和便利群众。
按照要求,国务院审改办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并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王峰表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要求企业等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作为政府部门审批必要条件的有偿服务。
而对“红顶中介”,王峰则总结了其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属于审批部门所属单位,具有垄断性,如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者主管的协会;二是虽然不是审批部门所属单位,但是其指定的服务机构;三是政府一些人员在里面兼职、任职。
在当天的吹风会上,王峰明确表示,当前,反映中介组织运行当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大多数与“红顶中介”有关,所以整治“红顶中介”正是这次清理规范工作的重点。
“规范、治理中介服务,斩断向企业乱收费的利益链,既是简政,也是惠民;既是规范市场,也是规范公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说,如果不清理与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很可能全部被“红顶中介”蚕食。
组合拳出击力求治本
王峰介绍,国务院此次审议通过的《通知》提出了清理规范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主要有六项内容。
——清理事项。针对中介服务事项多、耗时长、设定不规范的问题,提出除依法设定的外一律不再作为审批的受理条件,能够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的事项不得设定中介服务,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转为中介服务,严禁将一项中介服务拆分为多个环节,审批部门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不得转嫁为申请人的义务等。
——破除垄断。针对部分中介服务垄断性强、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提出取消中介机构现有法定许可外的其他资质资格审批,取消部门自行设定的中介机构执业限制条件,严禁通过限额管理控制中介机构数量等。
——切断利益关联。针对一些中介机构特别是“红顶中介”与审批部门利益输送问题,提出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服务,确有必要开展的应当转企改制,严禁指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类中介机构一律与审批部门脱钩,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任职等。
——规范收费。针对中介服务价格高、收费乱的问题,提出中介服务原则上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垄断性强、短期内无法充分竞争的纳入政府定价管理,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行政机关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事项所需费用纳入部门预算等。
——实行清单管理。为推进中介服务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社会监督,杜绝私设滥设行为,提出对清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凡未纳入清单的一律不再作为审批的受理条件;今后新设的必须严格论证并履行法定程序。各部门向社会公开中介服务信息等。
——加强监管。针对中介服务市场监管不力问题,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提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中介服务规范和标准,指导监督中介机构完善服务制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等。
专家表示,这六项措施中,前四项针对的是不规范问题,后两项则是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六条举措体现着放管结合的思路,直指“要害”,若能完全落实到位,“红顶中介”乱象将有望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