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桂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2.09.2016  23:08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桂林市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桂林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一、桂林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5年末,桂林市常住人口为496.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5万人,同比增长0.86%,占全区常住人口总量的10.35%;年末户籍人口为528.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9万人,同比增长0.5%。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1.29万人,比上年增加7.17万人。城镇化率为46.62%。如图一所示,2011年至2015年,桂林市城镇人口从193.87万人增加至231.29万人,城镇化率由40.49%增至46.62%,比“十一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表明城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一)经济实力增强为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15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人均生产总值39329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68元,比上年增长7.3%;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区由2010年的4个增加到10个,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由2010年的1个增加到5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2015年桂林市先后有南边山、中庸乡、三皇乡等地进行了撤乡改镇工作,镇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以及雁山区高校新增学生1.3万人,都对推进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居民家庭居住状况得到改善。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平方米,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人均31.6平方米,增加6.5平方米,增长20.8%;人均住房间数由2010年的1.1间扩大到1.3间,增长19.3%。

(四)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低文化层次人口群体逐年减小,高文化层次的人口群体逐年增多,人口文化结构向中、高层次发展。我市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教育人口为51.8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职)文化教育人口为66.16万人;接受初中文化教育人口为174.54万人;接受小学文化教育人口为139.11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接受大学文化教育人口由8216人上升为10442人;接受高中文化教育人口由13231人上升为13334人;接受初中文化教育人口由人39078下降为35178人;接受小学文化教育人口由28399人下降为28037人。

(五)城镇就业持续增加。 2015年末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7%,比上年末降低0.2个百分点。

(六)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71.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1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20.9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58.67万人,城镇居民62.3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2.17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9.5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2.17万人。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30.83万人,其中,城镇居民4.97万人,农村居民25.8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84万人。全年社会福利院数9个,全年社会福利单位床位944张,年末社会福利单位收养各类人员649人。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还不高

近年来,虽然城镇化建设无论从总量上还是速度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全区情况看,桂林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区水平0.4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9.5个百分点。位居全区十四个地市中第六位。与柳州市(62.11%)、南宁市(59.31%)等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分县区情况看,雁山区、临桂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8.22%、38.09%,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1个县中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只有灵川县和荔浦县;30%至40%的有阳朔县、兴安县、灌阳县和龙胜县4个县;其余5县城镇化率均在25%至30%之间,全市的城镇化建设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62%,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为30.51%,两者相差16.1个百分点,意味着有近70万无城镇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不能享有和户籍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大量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问题没有得到制度保障和实质解决,不能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待遇,存在着“就业在城镇、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镇、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镇、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镇、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导致城镇化不彻底不完全,不仅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也影响了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实现。

(三)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过去的城市建设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一是人口城镇化提高了人口密度;二是经济城镇化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三是城镇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这些变化带来了绿地不足、空气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供水紧张、固体废弃物污染,用地失控等诸多城市问题,导致城镇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这些因素今后也将制约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共同推动桂林市城镇化进程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更加注重产业支撑作用

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夯实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工业化为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将大打折扣。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以旅游业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坚持以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国家战略为统领,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加快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二是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现有主要针对城镇户籍居民的义务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到已经入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实施保障安居工程。对当前各类条件简陋、环境差、安全隐患多的危房加强改造力度,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四是完善城市交通服务功能。继续实施“北通、南畅、东拓、西联”工程,加快公交都市、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发展,加快破解老城区交通瓶颈。

(三)更加注重环境宜居

大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漓江保护,解决漓江市区段面源污染问题;完善漓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源等污染治理。同时加大对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城乡建筑垃圾的处理力度。

(四)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深入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工程,对桂林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打造以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快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增强桂林城市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