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助力气象灾害防御 —— 万亩橘田的丰产“天机”
夏初时节,《经济日报》记者跟随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绿镜头·发现中国”活动,走进广西桂林市荔浦县修仁镇,这里成片橘田绿意盎然,今年新栽下的砂糖橘树枝头已簇满新叶,显露出勃勃生机。
荔浦县是全国砂糖橘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这里砂糖橘种植面积32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仅去年一年产量已达100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此外,荔浦人还在周边市县拓展出10万亩的砂糖橘田,荔浦砂糖橘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荔浦县气象局局长李忠波告诉记者,砂糖橘种植对温度的要求最为挑剔,既扛不住低温苦寒,也不喜高温闷热,纵使荔浦县每年的霜冻期仅有十几天,却依然成为考验各家橘农能否力保橘树丰收挂果的最后一道难关。
为了避免低温冷害,提前加盖塑料薄膜成为护养砂糖橘的关键。何时盖膜?何时又要取下防护膜避免温度过高?在修仁镇的万亩砂糖橘高产核心示范基地,两个小气候观测站派上了大用场。通过对气温、光照、降雨量等数据的监测度量,小气候观测站能够为农户提供整个示范区里雨情、虫情和霜冻期到来的信息服务,及时通知农户采取相应措施与低温冻害“赛跑”。
“就算寒潮来了我们也不怕。”正在田地里松土引流的修仁镇拓村橘农陈桂云告诉记者,“一有情况我们就会收到短信提醒,村口的气象大喇叭和显示屏也没闲着,每天都在给大家预报气象信息”。
“从去年12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强冷空气,其中两次都达到了寒潮级别,但有了直通式气象信息服务的跟踪发布,提醒农户及时盖膜抗冻,橘田基本没有受损。”李忠波说。
“以前地里都种水稻,一亩田的效益每年只有几千元,后来改种砂糖橘,每个村都配备了气象员,经常下到田间给我们讲解气象预报知识,定期还有农科院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大家什么时候该打药、放肥等,这些都是我们农户种橘的贴心保障,让农民的种田效益大大提升。”陈桂云说。
从原来的“靠天赏饭吃”到如今摸清天气脾性的“对症下药”,越来越多的荔浦人和陈桂云一样,不仅守着自家土地种起果树,还在周边村庄扩种了大片橘田,一到丰收挂果时,红红火火好不热闹。
“现在地里种满了橘子树,每家农户都有几十亩地,一亩地每年能带给我们3万到4万的收入,和原来比真是千差万别。”陈桂云说。
“气象局还根据桂东北砂糖橘种植的气象条件研究课题成果,专门编制了砂糖橘各生长期的气象指标手册。”李忠波说,下一步,荔浦县将印成十万份手册分发到每一个农户的手上,帮助农户科学利用气候条件优势,规避气候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合气象服务,全县组建覆盖市、县、乡、镇的四级技术团队,开通了为农服务的24小时技术咨询电话;我们还实行土地网格化规划与管理,精细化指导生产。”荔浦县副县长关小菊说。
有了气象服务与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荔浦砂糖橘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味觉享受,也成为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本报记者 杜 芳 郭静原)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