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转:1950年的离婚协议名叫“劳燕分飞”
老唱片
乡愁是什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一张老照片,记录着那山、那水、那人;也许更是一种情感,有惆怅、有期盼,说不清道不明……而你的心底,又是什么东西能盛载关于家乡的记忆?
浙江省图书馆一楼展厅里,“记得乡愁”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精品展昨日正式开展,在这里或许能找到关于家乡,关于传承的最好载体——泛黄的契约、家书、古籍;厚厚的家谱;胶木老唱片、孩子们都已经不知道的幻灯片;象征着甜蜜爱情的婚书……
从道光十九年到民国十七年
一块三亩三分田的百年流转
有一种乡愁叫做“根”,说的便是我们脚下那片泥土。
在展出的藏品里,一套泛黄的关于萧绍地区的百年地契,就诉述着“根”的故事。
这一张张地契说的都是卖地的事,有意思也很难得的是,这买进卖出的都是同一块地。地契上显示,这块土地位于山阴县四十五都三图必字号江田,面积为三亩三分六厘二毫。
山阴县其实就是现在的绍兴,而“都”和“图”相当于现在的“乡”和“村”。
翻看这套地契,你会发现,从道光十九年到民国十七年,89年间这块土地经历了5次转卖,土地价格也随着每次转卖而发生变化。
比如,期间第一次转卖,道光十九年(1839) 当时的地契还叫“推旗单”,这块土地卖了186千文。
仅仅过了10年,这块土地再次被转让,价格没涨反跌,以160千文的价格成交,卖地的主人还立下了“绝卖文契”。所谓绝卖文契,是指田产卖出之后,永远不能赎回,称为“死契”。可见卖地人卖地的态度坚决,而对于买方而言,则不必担心对方反悔,尽可放心买地。
在随后的几次买卖中,这块土地还经历了多次的戤[gài]卖。比如民国17年,这块土地进行了先戤后找的最后一次转卖,戤价英洋140元,找价英洋560元。戤[gài]卖是老底子对抵押的一种叫法,土地被戤[gài]卖后,其实还是可以被赎回的。而找价呢,其实是卖方觉得当时土地售价过低,要求买方给予一定补偿,在原来抵押的基础上再向买家要了英洋560元,就相当于是说“喏,再补贴点钱,这块地就真的卖给你,永远不赎回”的意思了。
浙江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整套地契,都源自一位申屠先生的民间收藏,对于研究萧绍土地的变迁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