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舰队“致远”舰找到了
打捞发现的带有“致远”铭文的瓷盘 新华社发
水下考古现场发现的152毫米副炮弹头 新华社发
瓷盘碎片复原“致远”字样 视频截图
北洋舰队致远舰资料图片
去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其具体身份引发关注和猜测。最近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篆书“致远”二字,确认它就是100多年前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特制餐盘标记是关键铁证
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丹东一号”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29日告诉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水下考古队已打捞起100多件文物。让考古队员没有想到的是,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铁证。
考古队员对最新打捞上来的瓷盘碎片进行初步拼接,随着圆形瓷盘的形状被大体拼出来,盘子正中间一个并不明显的图案字样出现在眼前。周春水说,拿起来斜着光仔细看才能看见,中间就是“致远”的繁体字。这样直接写明“致远”两个字的证据在“丹东一号”的考古进展中还是首次发现,这等于提供了“致远”舰确切的直接证据。
“致远”和“靖远”是姊妹舰,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配备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别定制。其中属于靖远舰的一组餐具,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组餐具盘子中央部位标明船名“靖远”。以此推断,此次水下考古发现的瓷盘,盘子中央出现同为篆书的“致远”标记,就成为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沉船文物仍未大规模提取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在18米到23米之间。“丹东一号”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考古人员除了在水下从船体周围抽取泥沙,还从泥沙中打捞出大量与沉船有关的文物。周春水介绍,相关文物有60余种100多件,主要分为三大类:船载武器、船体构件和船员生活用品,其中包括10管格林机关炮及子弹、望远镜目镜、毛瑟步枪子弹、引擎室残片、船上的铁链,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钱币也陆续被提取。
周春水说,今年以来出水的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考古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并且,为了保存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
历史背景
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丹东黄海海域,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121年前,清北洋水师有4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就是致远舰的管带。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同年8月至10月,两机构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综合新华社、央视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