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观察:珠乡升级“生态版”
珠乡升级“生态版”
——北海市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观察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邓 萍 通讯员 伍朝胜
江里鱼儿戏水,林中鸟鸣清脆,邻里笑脸和善……冬日周末,合浦县曲樟乡井山村委井村依然有人来游,对这里风光人情连声感叹。
今日北海,宜游、宜居、宜业的景观点缀着广大乡村,生态版“印象珠乡”呼之欲出。
A
统筹城乡:“早起步”垒起新平台
走进铁山港区南康镇简屋村,两条平坦的水泥道交错互通,路旁草木莽莽榛榛,好一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景致。“2012年北海在广西率先实现通建制村硬底化公路全覆盖,提前3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农村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9公里,排全区第一。”北海市交通局负责人谈到乡村“道路硬化”建设时底气十足:“截至11月,共建设农村公路项目590个,硬化公路1196.17公里,惠及农村人口84万人。”
新近建了三层楼房的合浦县石湾镇汉水村村民孙仰智说:“我是在村里的道路修通后,买货车搞运输才致富脱贫的。”
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华丽转身为“村村通路”时,北海的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乡村三驾马车”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B
突出特色:“开良方”打造新名片
田野满眼绿、湖塘水清澈、田间鹭翩跹、龙头水哗哗的美景,在北海乡村随处可见。
“广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市”“首批国家(合浦)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中国罗汉松之都”……第一家入驻铁山港区的企业——广西渤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卞尊杰,对北海的这一系列荣誉和美称引以为豪,他说:“保护好北海的碧水蓝天是我们每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北海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优势明显。如何将自然、文化、交通、产业等优势转化为生态乡村建设优势?市党委、政府开出良方:——
用生态方式,提速特色优势产业带。加快发展以南流江流域为重点的120万亩优质高产粮食、以合灵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36个、总面积108.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4%。
用生态理念,升华铁路沿线新景观。围绕“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目标,将“绿随路建、绿美结合”的思路贯穿于铁路沿线环境整治行动中。经一年多整治,铁路沿线呈现出“绿树拥抱、美景入帘”的新景观,让乘客“一望沃野皆秀色”。
用生态举措,创新可持续的治水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融资”的筹资方式,把全市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进行建设,探索出一条规模化可持续治水新模式。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处,解决农村12.2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采取“腾笼换业”、严格审核等措施,全面关停并转水污染严重的企业,累计关闭取缔污染企业6家。
用生态思路,经营特色人文村庄。近两年来,采取财政和项目筹资、农民投工投劳、社会各界捐资的办法,筹集资金3亿多元,建成了一批镇文化站,村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文艺下乡演出等惠民活动,推进文化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西场镇裴屋村采茶剧团、山口红树林曲艺团、南康镇陂塘村粤剧团等农村文艺团队应运而生,“老杨公”“公馆木鱼”“耍花楼”等乡村民间文化活动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