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打造南宁工业升级版
工业强则经济兴,如今南宁工业在调结构、保增长中蓄势积力,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
处在“十二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展望“十三五”发展的新篇章,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谋划“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思路、举措,形成千亿园区引领、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南宁工业升级版。
突出特色
打造工业发展主阵地
园区是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按照以整合资源、一区多园、错位发展、打造品牌的要求,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规范产业选择与引入,加快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并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城一体化。
园区要发展就不能随波逐流,千人一面,而是要讲究错位发展,特色鲜明。
高新区继续做大总量,建成我市首个产值千亿元园区;经开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空港产业园区;广西—东盟经开区重点打造成为全区最大的食品加工产业园;江南工业园区重点建设成为产值千亿元电子信息专业园区……从重点打造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特色工业园区以及一批县区工业园区可以看出:依托不同的地理、产业优势,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将逐步成为我市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紧抓园区建设这条工业发展主战线,县域、城区工业也要协调发展,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立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县域工业体系。加快提升茉莉花茶、甘蔗、木薯、果蔬等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型工业,优化发展建材、造纸、化工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产业,并主动承接东部产业和中心城产业转移,形成中心城和县域工业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精准发力
突出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今年正值“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此时的南宁,该如何突围,如何迈向“十三五”发展的新篇章?毫无疑问,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应时之举。
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旺市”战略的背景下,高新产业发展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十三五”工业发展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做大产业规模,首先就要做‘优’,要发展高新产业,用千亿产业来做支撑。”针对今后的工业发展,市工信委主任陈世平如是说。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明确方向,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形成我市产业发展的支柱。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成为千亿元产业。
创新发展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南宁地铁南宁造,铝合金天桥为首府添彩,大推力火箭用超大规格铝合金锻坯填补国内空白……一说起南南铝加工公司,“创新”绝对是引领企业披荆斩棘,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始终牢牢占据一席之地的“制胜法宝”。
展望“十三五”,在打造南宁工业升级版的征程上,“创新”同样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我市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出重研发、严标准、树品牌、兴质量等发展方向,还将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产业技术集成化、智能化层级。
到2020年,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建成国家实验室15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完成工业技术创新项目1500项,新认定工业新产品500个,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不仅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要创新,项目的推进模式也亟待突破——我市以项目为核心,明确工作责任,创新推进模式,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难题,促进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富士康千亿产业园、南南铝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源正新能源汽车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禾田信息港、斐讯、研祥、中恒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促进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智慧工业
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
手机一点,厂房内各项设备情况一目了然;网络遥控,实现无人工厂全自动化生产……随着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步伐逐步加快,这一智能化生产的场景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十三五”期间,南宁工业也以更开放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新机遇、新发展,建设南宁富士康、南南铝加工、广西中烟、南宁糖业等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和高新区、邕宁新兴产业园等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园区;打造南宁市工业公共资源库及体验中心等一批工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在全市重点企业推广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标试点。
我市工业还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全市公共智慧工业服务平台。实现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单一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车库咖啡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