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十二五”以来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把扶贫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以超常力度、超常措施,举广西之力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88万。广西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5年的452万,五年累计减少560万;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0.5%,下降了13.4个百分点。
广西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
(一)把扶贫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15年3月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并对广西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及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后,广西高度重视,把扶贫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议程。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先后7次、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先后8次研究扶贫工作,先后4次召开自治区扶贫领导小组会议。2015年12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讨论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继2015年10月举办为期5天的广西精准扶贫攻坚动员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会后,2016年2月再次用5天时间,举办广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培训会,对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广西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深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力量。 自治区进一步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担任“双组长”, 8名副省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新增了14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达到66个。在领导小组下增设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专责小组设在工作任务最直接的有关厅局,由该厅局“一把手”任组长,抽调85名干部驻组办公。各市、县参照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专责小组,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广西5000个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设立了第一书记(乡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加强对第一书记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的管理。区、市、县三级通过增加扶贫部门编制、派人到扶贫部门挂职、抽调人员到扶贫部门工作等方式配齐配强扶贫队伍,自治区扶贫办增加了13名编制,增设2个处。脱贫攻坚主战场河池市及下辖县扶贫办主任兼任同级政府副秘书长或政府办副主任,百色市配备专职扶贫副县长、扶贫副乡镇长。
(三)举广西之力开展精准识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的部署,广西借鉴贵州、甘肃等省经验,结合广西实际,在大量调查研究、多次模拟试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涵盖住房、种养、务工、健康、读书等98项指标的《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组织区、市、县、乡、村五级干部25万人,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对贫困村所有农户、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逐家逐户调查识别,共计调查488万户,涉及群众近2000万人。为防止“富人当选”,设置了“8个一票否决”,组织编办、公安、财政、国土、住建、国税、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财产检索,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730万亿次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检索出符合“8个一票否决”条件的农户50万户、有大额财产农户家庭成员62.5万人。广西精准识别的做法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宣传报道,称之为“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体系。汪洋副总理2次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目前,广西已完成610多万人、5000个贫困村、6.85万个自然村(屯)、1.2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的建档立卡工作。
(四)建立“1+20”扶贫政策体系。 结合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20个脱贫攻坚配套实施方案,涵盖大数据平台建设、交通、水利、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特色种养、工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培训就业创业、卫生帮扶、科技文化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小额信贷、资产收益扶贫、“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摘帽等方面内容,都是真金白银的“干货”,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1+20”扶贫政策体系。
(五)推进扶贫重点工作。 一是狠抓产业开发。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实施“产业覆盖贫困户”行动,大力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5亿元,发展桑蚕、茶叶、油茶、核桃、水果等特色产业,带动87万贫困人口增收。投入4000万元,在16个县实施旅游扶贫试点建设。打造了上林鼓鸣、龙胜龙脊、大新明仕、巴马坡纳、金秀平道、三江丹州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召开了广西旅游扶贫现场会。二是推进移民搬迁。拟定了2014-2020年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到2020年搬迁100万贫困人口。在8个市同时举行新一轮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仪式,探索了“产城一体扶贫移民”、“新型城镇化+扶贫移民新城”、“工业化+城镇化+扶贫移民”、“旅游扶贫+移民搬迁”、“稳固边关+扶贫移民”、“土地入股+公司分红+基地务工”、“资产性收益+岗位兜底”等移民搬迁模式,让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如上林县老乡家园移民搬迁项目实施“资产性收益+岗位兜底”模式,打造“有房、有铺、有业、有技、有保”的“五有”家园等。组建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主体。2014-2015年,实施了20.83万人(其中扶贫对象17.14万人)搬迁、“三通一平”、建房等前期工作。三是开展教育扶贫。落实县、乡干部“一对一、一对多”联系帮扶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直到就业。投入2.7亿元实施雨露计划,发放学历教育补助资金2.13亿元,补助贫困家庭学生5.88万人次。落实“两广”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试点,共动员803名贫困学生报读广东协作学校,安排1200多名学生到广东省顶岗实习。抓好上林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建设。四是抓好金融扶贫。着力抓好百色市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龙胜、西林、田东、凤山、田阳5个金融扶贫示范县建设。田东县通过建设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等六大金融服务体系,农户贷款覆盖率达90%,其经验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按照每个重点县200万元、面上县100万元的规模,在105个县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奖补资金,共安排奖补资金2.33亿元。自治区扶贫办与信用社、农发行、农行、邮政银行举行金融扶贫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十三五”期间4家银行将安排至少5400亿元贷款支持脱贫攻坚。五是搞好社会扶贫。抓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主动到广东对接“十三五”广西广东扶贫协作事宜,2015年各级投入扶贫帮扶资金17.7亿元。精心开展第二个扶贫日活动,共募集资金3.5亿元。推进“千企帮千村”活动,3390家民营企业与338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募集资金38.4亿元。
(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对54个扶贫重点县突出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取消8个县的GDP考核指标。二是创新资产性收益扶贫模式。加强资产收益扶贫探索,通过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入股扶贫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发展产业、用扶贫资金投资经营性设施并将租金收益分配给贫困户等方式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打造了南丹县“十百千”猕猴桃、八步区养鸡、都安县毛葡萄等一批资产性收益扶贫典型。收集广西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100例,已将50例编印成《广西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一)》。三是创新财政投入扶贫机制。建立财政投入扶贫稳定增长机制,明确规定从2016年起,自治区、市、县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20%(其中自治区本级和扶贫重点市、重点县按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对按固定因素或固定标准分配的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专项资金,各级财政要单列用于扶贫开发;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行业部门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以上投向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