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为共和国庆生

02.10.2016  20:07
  10月1日是共和国的生日,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在红军长征足迹经过的地方,在遥远的祖国边疆,各地群众纷纷升起国旗,挂出彩灯,为共和国庆生,祝福国家更加富强。

   祝福祖国”花坛前抒情怀

  “丝路金桥”设计者吐心曲

  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是每年国人抒发爱国情怀的暖心时刻。凌晨4时许,广场上已聚集约11万群众。

  4个脸上贴着国旗的年轻女孩在“祝福祖国”大型花坛前留影。她们告诉记者,她们正在俄罗斯的国立大学读大四。其中一个叫李响的女孩说:“在国外学习生活,深深感到国人在外的形象越来越好。我们要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在长安街东单路口,矗立着一座长28米、高6米、宽4米的“丝路金桥”。金色水晶镶嵌着“一带一路”范围内53个国家94个城市的国花市花。

  国庆节当天上午,“丝路金桥”设计者舒勇来到他的作品前,与公众互动。“这座桥以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为创作语境,希望它真正能成为人们认知中国的媒介,成为连接彼此的文化桥。”舒勇说。

   红军后代守初心

  挂点扶贫长征路

  共和国今天的强盛离不开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不少在革命老区工作的红军后人以先辈为榜样,扑下身子在各个扶贫点拼搏,反哺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区群众。

  “林年娣,母亲80多岁,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患有严重疾病,已帮助其办理低保,下一步应想办法发展养鸡养鸭脱贫……”10月1日,钟晓斌在家里整理民情日记。

  钟晓斌是于都的挂点扶贫干部,他的爷爷钟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钟晓斌牢记爷爷的教诲,下村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

  钟晓斌说,现在剩下的往往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这和爷爷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越是艰难就越要坚定信念。

  传承长征精神在红军会师地更不乏知音。在甘肃会宁县红堡子村的会州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已生锈发黑的手枪,手枪的主人叫王翰。当年,他决定打开堡门迎接红军。

  2015年年底,王翰的玄孙王东良借了20多万元,加上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将收藏红色文物的纪念室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目前,王东良建起的会州博物馆有各类红色文物1万余件。

  不忘初心,奋进在新长征路上的远不止这些红色传人。国庆假日里,革命圣地延安游人如织。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小王庄村64岁的徐海山家走出了祖孙三代27个兵。

  徐海山复员后,担任过小王庄村的村支书,他带领乡亲们推农田、修水坝,在黄土高原上开始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不管是战争时代还是和平年代,共产党员立志报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不能松劲。”徐海山说。

   大型工程扬国威

  代代接力梦成真

  长征精神激励革命者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奠基者的精神又激励着共和国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不懈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建造‘天眼’从技术到材料,基本上都是国产的,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

  “人生中最美好的16年都奉献给了‘天眼’,但能参与这项世界级的科学工程,这辈子值了。”王启明感慨地说。

  在投产已30多年的宝钢,也有这样的建设者。宝钢股份炼钢厂铸钢分厂高级技师李南跃见证了宝钢历史上的“第一炉钢”。在老李进厂30多年后,孩子李一凡成为硅钢三分厂的退火工。小李如今已成为精通多个岗位作业的生产好手。

  今年8月,李一凡结婚了。他笑着说:“希望我自己的孩子今后也能加入宝钢,像他的爷爷、他的爸爸一样,为中国的钢铁强国梦做贡献!

   祖国边疆升国旗

  集体生日永难忘

  在遥远的边疆,祖国的儿女同样对共和国满怀深情。

  深秋的新疆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牧草已经泛黄。

  10月1日北京时间7时30分,空旷的萨尔布拉克夜色未散,魏德友和老伴刘京好来到自家土屋门前的开阔地,将五星红旗挂在自制的木旗杆上。

  自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二连屯垦戍边,这已是魏德友在草原度过的第52个国庆节。“这些年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祖国守好边境线。”魏德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