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宁·中关村:创新南宁 科技发展“多点开花”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全景
嘉宾参观捷润佳水肥一体化展示区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展示无人机产品 记者 宋延康 摄
乘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带来的东风,一年来,南宁市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多点开花”。而作为南宁科技创新的龙头示范,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一年新增行业重点企业10家,数量达到36家;新增孵化创新团队42个,数量达到66个。形成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个产业微集群,印证了习总书记提出的“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的神奇魅力。
走进南宁·中关村
构建本土创新生态系统
“去年我最自豪的两件事,一件是习总书记来基地视察,另一件就是咪付过闸的运用。”位于南宁·中关村的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蒙孝宗说。
2017年底,随着地铁2号线的开通,南宁迎来了地铁换乘时代。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地铁站内实现了手机过闸,没带现金、忘带卡都不是问题,刷刷手机即可快捷进站。而这样便民的新科技正是出自咪付公司,是地道的南宁“智造”。
一年来,南宁高新区切实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围绕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聚集南宁,加快培育适宜创新企业成长的土壤,形成了广西南宁本土更富有吸引力、适宜种子开花结果的创新生态系统。
基地高度关注创新人才集聚。协助组织16位“千人计划”专家到基地考察,其中2位成立落地公司、1位被成功引进广西圣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另外有3位已经确立合作意向;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与13所高校共同打造“雨林空间双创校企合作基地”,培训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达5500多人,使之成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加大科技金融支撑。南宁明匠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首期1亿元投入效果良好,第二期基金2.3亿元也启动实施;累计举办16场投融资活动,为入驻企业对接投融资机构100家以上;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在南宁设立4亿元的子基金……
创新基地入选“国家级”
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的名单,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为核心区的南宁高新区成功入选,成为广西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广西、南宁市先后认定创新示范基地为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市级科技服务业聚集区,雨林空间被评为自治区级、南宁市级众创空间和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南宁市创业孵化基地。
截至目前,基地新增行业重点企业10家,数量达到36家;新增孵化创新团队42个,数量达到66个;服务广西高校30余所。形成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个产业微集群。
此外,基地通过举办大型产业活动,引导国际、国内龙头企业技术与广西企业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特飞云天、七三科技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捷佳润1家广西瞪羚企业。基地企业取得知识产权和科技专利265项,在研项目70个,研发经费投入2633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2个,申报南宁市科技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数量56个,挂牌科技服务机构6家。
随着基地在更高层次、更大力度上汇聚技术、智力、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资源,辐射带动了高新区整体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区域创新能力。在基地企业创新的影响下,南宁高新区2017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70%。
向总书记汇报
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蒙孝宗:
便民新科技是南宁“智造”
一年来,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发展迅速。2017年12月中旬,南宁地铁-官方APP(“咪付过闸”)上线苹果商城;2017年12月28日,咪付过闸在南宁地铁1号、2号线全线投入使用,上线首日用户量突增3万人,让南宁成为全国首个开启“手机蓝牙”过闸时代的城市。
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蒙孝宗介绍,咪付过闸上线后,注册量达40万。目前南宁人每天使用咪付过闸接近20万次。此外,公司还深度布局智慧出行市场,目前正和国内一些城市洽谈合作。同时,咪付过闸功能还将在公交车、停车场等方面运用。
向总书记汇报
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
“总书记,您的要求我们做到了”
“总书记提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自豪地说。
时隔一年,温标堂依然清晰地记得,习总书记在视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时,看完他们公司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演示后,问了他两个问题:产品成本多少?农民能否接受?
温标堂说,公司此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通过整合国际灌溉行业的供应端资源,多种合作方式推进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品质和品牌价值提升,达到国际化标准的产业化能力。“我想告诉总书记,按照您提出的要求,我们已经把成本进一步下降,产品进一步推广,同时让农民进一步受益了。”
得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标堂及团队充满了奋斗的激情,也收获了硕果:2017年公司获得广西“瞪羚企业”认定,温标堂也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在2017年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斩获铜奖;去年5月31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也是基地培育的首个新三板上市挂牌企业……
细说南宁科技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转型发展
出台《南宁市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13项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5个……过去的一年,南宁推动各项事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有力推进了南宁市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获突破
科技人才培养困难、产学研结合体制不够完善……在科技界,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改革?这是摆在南宁市科技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桎梏,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覃永武说,只有动真格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瓶颈,才能真正引领创新热潮。
为着力破解当前科技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去年南宁市认真研判科技工作形势,围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科学拟定并出台实施了《南宁市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贴息和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南宁市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措施,大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资源碎片化和科技项目聚集不够的问题,南宁市还出台了《深化南宁市本级财政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发布《2018—2020年度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调整优化各部门管理的各类科技计划,实现科技项目常年申报、项目负责人不受年龄和职称限制、驻邕区直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南宁市企业开展的产学研项目可以作为第一申报单位“三大突破”。
“我们还要研究制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政策,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库和评审管理制度、专家数据库等,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和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试点……要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上再提速。”谈及今后南宁科技体制改革,覃永武信心满怀。
引进高层次人才添新动力
去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落地,为推进南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这些项目的研发最终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宁在人才方面的引进。“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做好‘海智计划’工作,通过引进一批高科技人才,针对南宁市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企业在创新中的技术需求,加大科技供给。”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洲说,目前我市已在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建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南宁基地工作站。
这11个工作站将直接联系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的高校、企业人才(团队),有利于南宁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人才引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工作,发现和推荐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创新。
“与此同时,南宁市加大力度引进院士和专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王洲看来,战略转型,人才先行。然而,要加快发展,仅有求贤若渇的想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
去年,南宁市促成南宁企业和单位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重点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5个。截至目前,南宁共有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17个,帮助企业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南宁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广西北部湾石墨烯产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建设一条年产15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中试生产线,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4500万元,新增利税7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6件以上。
广西北部湾石墨烯产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雄心壮志,源于南宁对科技企业的大力帮扶。去年以来,南宁市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各类科技研发,形成产业新优势,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共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57项,围绕三大重点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3项,投入财政补助经费1.07亿元,带动企业投入10.25亿元,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2017年新增广西瞪羚企业13家,有21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51家,数量占全区总数的37.45%,居全区各地市首位。
编辑:黄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