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加强内河整治 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冯晓华 杨 玲)那考河水质清澈,朝阳溪不再恶臭;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自来水“出厂”有保障;城市污水管网全面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日渐提升……
为了改善水环境,南宁市采取截污纳管、河道整治、清淤补水、景观绿化多项措施加强内河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设施建设,促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生态保护,使我市水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全面加强内河综合整治
昨日,记者在那考河植物园河段看到,不少市民在此休闲漫步,那考河湿地公园的美景引得游人纷纷拍照。
“没想到曾经的黄泥沟,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公园,两岸鲜花盛开,河水清澈……”市民彭介文告诉记者,记得以前这里是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两岸杂草丛生,还有不少垃圾,脏水一直流到竹排江。为从源头杜绝污水进入河道,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对那考河上游的污水进行收集净化,并结合河道地形特点,建设湿地,对进入河道和河道内水体进一步净化。
连日来,记者还走访了朝阳溪、竹排冲等城市内河,这些河段的水质逐渐变清,两岸绿树成荫,到河畔休闲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
18条内河的治理是我市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了解,南宁目前共有46段黑臭水体约长117.2千米,其中建成区内有37段黑臭水体,总长98.41千米,建成区外有9段黑臭水体,总长18.8千米。为整治内河,打造生态水系,我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协调推进整治工作,精心制定了整治方案,并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经过整治,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市建成区已有18.5千米内河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黑臭目标,约23.78千米在建内河流域整治项目正在实施整治。
按照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的工作目标,我市将重点加强内河综合整治,集中对54.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的黑臭水体和中心城区内河进行综合整治,结合PPP模式推进全流域治理,修复河道生态,让内河越来越美。
南宁饮用水质总体优良
自来水卫生环境是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前往陈村水厂,了解自来水生产工艺流程。
据悉,取自邕江的水源经过混合、沉淀、过滤、加压等多道工序,各项指标检验合格后,才会输送到千家万户。
目前,南宁市区共有三津水厂、陈村水厂、西郊水厂、中尧水厂、河南水厂、凌铁水厂和邕宁水厂等7个供水厂,全部由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统一进行监督管理。
“南宁市自来水的取水基本都在邕江,为了让市民喝上放心水,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尤为重要。”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饮用水水源地通常指的是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主要分布在水厂附近。
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南宁市有专门的规定。江河集中式供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是: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米、下游不小于100米范围内的水域及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米范围内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向上游延伸不小于2000米、向下游延伸不小于200米范围内的水域及沿岸纵深不小于1000米范围内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据了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新建、改建、扩建印染、印花、造纸等项目;种植速生桉树;设置污水排放口等对水体造成污染的行为。
为了获悉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南宁市在邕江及上下游左江、右江、郁江共建有上中、雁江、白马、老口、三岸、南岸等6个水质自动站,对邕江及上下游流域水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截至目前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总体优良。
污水不再直排内河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也是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前往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探究竟。
在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旁,记者看到池内污水在不停地冒着泡泡,从污水管道收集到的生活污水就集中在曝气池里。曝气池分4组,每组由3条廊道组成,通过鼓风机、搅拌器调整廊道中污水氧含量浓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里,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无害成分以及小部分的有机污泥。在二次沉淀池,处理达标的处理水被排走,留下的污泥被收集起来。污水处理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经过检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到邕江里。
目前,南宁市区共有有4个污水处理厂,包括江南、埌东、三塘、五象污水处理厂。以往,我市很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中,对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南宁市普查发现,邕江及城市内河沿线生活污水直排口共有283个。
为了从源头治污,我市开始全面整治污水直排口,并建设污水管网,把污水集中到污水管道中,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市对污水直排口整治投入1.5亿元,对全市233个直排口进行了整治,余下的50个也进入施工阶段。
“污水不再直排内河,内河水质就能大为改善。”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宁四大污水处理厂完全有能力处理好污水。
对于水环境的治理,南宁不懈努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湖库生态环境稳中趋好,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
编辑: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