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14万高龄老人领津贴 十大惠民工程获市民点赞
点点滴滴汇聚 实实在在惠民
——盘点南宁市2014年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下篇)
就业惠民工程
实事亮点
南宁市民在使用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记者蓝彬彬 摄
226台“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走进164个社区
拿身份证轻轻一扫,就可以“在家门口”找工作、查询个人社保信息、寻找创业机会、办理社保卡挂失……这就是“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给群众带来的便利。
2014年,南宁市率先在广西区内推广使用 “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目标是在城区(开发区)重点社区配置226台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为群众提供社保、就业信息查询及部分社保业务办理服务。去年底,164个社区安装了226台一体机,将服务下延到社区,进一步方便群众查询和办理就业、社保业务,也缓解了业务经办窗口工作压力。市民通过点击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就能查看到南宁市就业、社保相关政策,参保人员也可将个人的身份证、医保卡拿到机上刷一刷,即可实现就业、社保相关信息的查询,更便捷、更高效。
●市民点赞
市民方群秀在明秀南社区体验了新装的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虽然已经40多岁,平时也不怎么碰电脑,但自助服务一体机简洁的交流界面和触摸式操作让方群秀感觉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只需动动手指便可轻松查询,通过简单的操作查询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险缴纳和待遇信息,并现场打印信息明细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检索就业岗位。方群秀说:“在家门口就能查询社保参保信息,还能查询公益性岗位的信息,真方便。”
兴宁区五塘镇敬老院。记者刘增璇 摄
敬老惠民工程
实事亮点
南宁14万高龄老人领到津贴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去年领到了“幸福津贴”。截至2014年12月底统计,我市各县(区)、开发区已全面实施对80—89周岁老人高龄津贴发放工作,已累计发放至13.1万人,发放金额6192万元。市级发放90—99周岁老人已累计发放1.5751万人,发放金额:1750.08万元;100周岁以上老人811人,发放金额:238.73.万元。
据悉,对于100周岁以上的老人,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90—99周岁的老人,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80—89周岁的老人,各城区、各开发区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
●市民点赞
去年4月,青秀区新竹社区邓以薰老人领到了津贴,老人连声道谢:“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是市政府和城区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实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龄老人的特殊关爱,让我们得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可以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
实事亮点
建设84个自治区示范性村级老年人协会
如何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有个好去处?南宁市计划建设84个示范性村级老年协会,协会将组织为老服务和老年互助活动,提供家政、照料、康复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并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开展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等。去年底,84个自治区示范性村级老年人协会完成建设。
●市民点赞
每天清早,上林县澄泰乡澄泰社区的覃莲清老人都会赶到社区的大院跳舞。自从子女都外出务工,覃莲清在家里十分无聊,于是就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起组队跳舞,但此前一直苦于没有良好的设备。“现在政府给我们资金,让我们组建村里的老人协会,我们这才得以采购到那么多好设备,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覃莲清说。
市政惠民工程
实事亮点
广西体育中心路段人行天桥施工完成。 记者周家志 摄
建成通车的五象—友谊立交桥。 记者周家志 摄
一批桥梁建成方便市民出行
一座桥,牵动市民关注的目光,凝聚政府关注民生的决策。为了解决市民过街难的问题,保障行人安全,市委、市政府将开工建设10座人行过街天桥作为南宁市201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14年,望州路人行天桥、星光大道荣宝华商城人行天桥、五象体育中心站过街人行天桥、五象壮锦立交配套人行天桥等10座人行天桥完成建设,新建成的人行天桥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出行,并保证了他们的出行安全。
2014年,五象大桥、英华大桥、罗文大桥三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五象—友谊立交、五象—壮锦立交、银象立交三座城市立交建成通车。
过去,连接五象新区与市区的只有南宁大桥。五象大桥的建成通车,将分流一部分车流,为南宁大桥减负。英华大桥是连接江南片区与柳沙片区的一条便捷交通要道。罗文大桥建成后,城西过江很便捷,安吉大道、高新大道、罗文大道、罗文大桥、五象大道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U”字形的城市快速通道。
新建成的银象立交、五象—友谊立交、五象—壮锦立交三座新立交,让五象新区路网实现大提速。
●市民点赞
3座立交桥、3座跨江桥梁顺利通车的消息让不少市民喜不自胜。 出租车司机朱先生说:“南宁建设速度真的挺快,这么多桥梁建成通车,让我们出行有了更多选择,南宁也在这些城建项目的助力下,越来越美丽。”
实事亮点
▲枫林路建成通车。 记者周家志 摄
打通凤岭北片区“断头路”
对居住在枫林路的居民来说,今年值得高兴的事情一定是“路通了”——8年的断头路正式连通民族大道。这条道路的建成,让市民可以从民族大道经过枫林路、枫林路北段直接去到南宁火车东站南广场,出行更加便捷。枫林路通车以后,周边居民出行再也不用绕路了。
●市民点赞
枫林路凤岭春天住户吴先生:在枫林路打通民族大道之前,每日上班我都得步行绕道白云路、凤凰岭路和凤岭立交,才能到达民族大道上的公交车站,差不多3公里。枫林路通车以后,我上班不用再绕路了。
实事亮点
云景路一带的公厕。 记者刘增璇 摄
18座土建公厕完成改造
小公厕,体现大民生,折射城市文明。针对部分公厕档次不高的问题,去年,南宁将公厕改造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改建18座环卫土建公厕,掀起了一场“公厕革命”,擦亮城市文明“新窗口”。这批改造的土建公厕总体技术要求:一是全部采用感应式高压节水自动冲洗和人工控制水冲两用技术;二是全部采用高低位立体通风除臭技术;三是全部采用智能管理提示服务功能。这批改造的公厕已于2014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市民点赞
民生北六里公厕完成改造后附近居民拍手称赞。“以前这个地方的公厕环境卫生差,现在干净多了,不仅清洁卫生做得好,而且灭蚊、冲水等设施齐全,很有档次。”居民陈大妈说。
实事亮点
蒲津公园第二期改造工程自然生态园建设
蒲津公园是南宁市唯一由城区直接管辖的一座石山公园,环境优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因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残旧,存在安全隐患,游客管理较难。为改变邕宁区蒲津公园基础设施落后、景点少、人文景观缺乏的面貌,南宁市对蒲津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并于2014年底前完成改造,其中包括裕寿园、公鹅岭和银枕峰的改造。
●市民点赞
邕宁区的陈大爷说,蒲津公园的改造真正为老百姓考虑,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舒适、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
强基惠民工程
实事亮点
惠民资金完成1703个惠民项目
在一年以前,大沙田客运站附近的部分小巷子没有路灯,加上这一片区外来闲散人员较多,晚上回家黑漆漆的小路让这片居民很是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到了2014年底,这一片区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几个巷子都装上了路灯,这部分资金就来自于政府去年的社区惠民资金。
据了解,去年市本级设立社区惠民资金3660万元,每个社区补助10万元(县区、开发区按1∶1比例配套资金,合计7320万元),用于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民生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县区、开发区共计审批资金7153.36万元,市级补助资金3660万元使用率达到100%。
资金使用在公益民生设施维修、特困群体帮扶、居民文体活动设施建设、公益活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社区环境治理以及其他各项惠民项目中,全市社区利用惠民资金完成1703个惠民项目。
在让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实惠”的同时,强基惠民工程还实施了社区居委会用房项目、乡镇干部周转房项目,分别完成续建25个社区居委会用房项目及20个乡镇521套干部周转房项目建设。
●市民点赞
由于场地有限,万力社区自成立之初就租用小区的物业楼作为办公用地,后来小区物业将该办公楼出租,用于经营酒店,居委会不得不搬到目前正在使用的两层小楼房内,一楼的服务区域仅有50多平方米。今年,市里把建设万力社区办公用房纳入到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如今,一栋全新的3层小楼房已建成。社区负责人刘继文说:“平时居民来咨询办事,人多的时候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新办公楼启用后将能够为居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滨湖长湖路口设置有倒计时的红绿灯方便不少。 记者潘浩 摄
万秀村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记者朱新韬 摄
平安惠民工程
实事亮点
交通信号灯智能改造让出行更顺畅
市区道路路口交通绝大多数由交通信号灯调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通行效率。住在长堽路一带的“电动车一族”去年看到了一个欣喜的变化,以前各种车能堵成“一桌麻将”的长堽路东四里路口不仅装上了交通信号灯,通行秩序明显好转,而且信号灯的5秒“全红”时间保证了电动车驾驶者的安全,在没有设置“全红”以前,因为电动车过该路口在绿灯即将变红时会继续前行,行至路中间便会迎头碰上另一个方向的车流,常常让人惊出一身汗。
目前,类似“全红”这样的智能化信号灯控制,在全市联网的164路口的信号灯都能实现,这就是去年交警部门对道路交叉路口信号灯智能改造的成果。哪个方向车多,哪个方向的绿灯时间就应该长一些,这是车主的普遍想法,在信号灯的配时上,交警部门也对一些路口的红绿灯进行了改造,例如青山英华路口封闭施工以来,改走白沙大桥的车辆增多,就适当增加了白沙大桥方向车流的放行时间;民主园湖路口至中华园湖路口实施封闭施工以后,适当延长了民主路方向的放行时间;2月12日,公交车专用道正式启用后,延长了滨湖路、双拥路直行方向配时,民族大道双拥路口增加一次单边放行。
同时,还根据道路车辆行驶速度与各路口的距离,自动设置信号灯的启动时间差,驾驶员只要按照既定速度行驶,将会“一路绿灯”,这就是目前佛子岭路、东葛路已经实现的“绿波带”。
●市民点赞
去年,市交警部门对邕武立交出城方向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前下班时间到这里都要等15分钟,现在七八分钟就能过了。”家住邕武路的市民陈先生说,增加了一个绿灯后,邕武路出城方向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实事亮点
新增1807个“天眼”让市民更有安全感
一直以来,很多外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子不愿住城中村,最怕的就是不安全。而现在,南宁最大的城中村——万秀村的房东们招揽租客的最大“招数”就是安全,住在这里的租户们也不再担心东西被偷了,这得益于去年南宁市实施的社区治安防控工程项目。
去年5月份,万秀村视频监控系统项目试点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现在进入万秀村,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探头的监视下,让不法之徒“有贼心也没贼胆”。
安装“天眼”的工作除了在各个城中村紧锣密鼓地进行,也在老旧小区、三无小区铺开。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南宁市在城中村、老旧小区、三无小区等治安薄弱地点安排的209个社区治安防控项目建设点,已经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807个,村(社区)治安视频监控平台77个,组织群防群治队伍61支455人。
●市民点赞
万秀村村民罗先生称,安装摄像头除了有助于抓贼、威慑不法分子,也能很好地约束一些村民及租户的不文明行为。以往,城中村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非礼、偷内衣等不文明的行为,自从有了“天眼”,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得不收敛行为,居民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更加文明了。
实事亮点
高清网络摄像头让罪犯无处遁形
除了在各个城中村、小区安装更多“天眼”,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提高出警效率及掌握犯罪证据,公安部门还在全市人流密集及重要场所安装了高清网络摄像头。这是南宁市社会管理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这样的高清网络摄像头到底和普通的摄像头有何不同?2月11日,记者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看到,设在南宁二十六中门口的一个摄像头传来的图像经过放大,门口对面巷子里百米之外的一块车牌号码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此外,记者从头一天晚上在桂雅路小学附近拍摄的视频上看到,本来一片漆黑的场景,突然如同白昼。原来,该系统包括一种被称为“高速球机”的摄像头,在极暗的环境中,该摄像头可以自动朝拍摄目标发射一道肉眼无法察觉的激光束,监控画面上立刻如同白昼,即使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也能将目标清楚地拍摄下来,而被拍摄的人却对激光束毫无感知。
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南宁市社会管理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历经三期建设,截至2015年2月11日,全市已经建成5345个高清网络摄像头,设立4个总控中心及100个分控中心,负责对6个城区、3个开发区及21个重点区域的监控,市公安局利用该系统对市中心案件多发区、商业金融区、人口密集区等监控区域的全面覆盖,有力地预防和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
●市民点赞
“大街小巷的这些高清监控摄像头‘上岗’后,住在这里非常有安全感,即使是晚上下班也感到很安心。”居住在星湖路北二里的吕先生说。
编辑: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