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国际会展中心B、C场馆8月初启用
B、C地块场馆8月初启用,记者实地探访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注重绿色环保建设。 记者潘浩 摄
最近经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民都会发现,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扩建工程的两栋单体建设已经展现雄姿。
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定于9月11日在南宁举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B、C地块上新建好的两个场馆于7月3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将于8月初启用。
改扩建后会展中心如何华丽变身?近日,本报记者进入会展中心改扩建现场进行了实地探访。
B、C地块将成会展中心前翼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体建筑朱槿花的形象已成为南宁市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但会展中心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展览面积不足、配套设施匮乏、交通组织不畅、停车位不足、功能相对孤立与周边联系薄弱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会展业的需求。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改扩建主要是针对各种不足进行完善。其中B地块为办证大厅、地下商业区;C地块为双层展厅、多功能厅、会议室、新闻发布厅;A地块为超大空间无柱展厅。目前B、C地块场馆的建设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将投入使用。A地块及现有会展中心场馆后方的1、2、3地块(将建设酒店、办公区等)仍在建设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扩建的B、C地块依山而建,与朱槿花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形成了会展中心的前翼。中建八局会展改扩建工程项目总工高贯伟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主体建筑朱槿花的形象,改扩建工程各个地块的建筑体量必须做好平衡,B、C地块不能太高,A地块和1、2、3地块的建筑高度与朱槿花要协调统一。为了解决建设用地有限但需要完善功能较多的矛盾,设计单位充分开发了会展中心的地下空间,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区内外的专家共同研究,有效解决了随之带来的交通、消防、结构安全等问题。
接待大堂气势恢宏且独具壮乡特色
原会展中心除了展厅和会议室,配套设施基本为零,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办证区、配套服务点都是临时搭建,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客商要求;朱槿花厅作为开幕式的举办地,空间也十分局促。本次改扩建工程在B地块专门设置了办证大厅,在C地块设置了可容纳2500人的多功能厅,作为今后博览会开幕式的举办地。
C地块为此次改扩建项目的核心区。记者进入展馆看到,数十米高的接待大堂气势恢宏且独具壮乡特色,墙面的铜鼓浮雕甚是吸引人,这里将成为国家领导人迎接来宾、与来宾合影的区域。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还将在接待大堂举行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成就展。在大堂两侧,还设置了休息室与贵宾接待室。
穿过大堂,即可到达一个可容纳2500人的多功能厅,大厅的灯光采用8种模式,声响采用4种模式,展厅内的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调音和屏幕调试工作。据悉,该厅经过专门的降噪处理,音响保真度非常高。正方形展厅的正前方舞台两侧墙上分别安装了超大电子屏幕,展厅的后方还专门设置了媒体工作区。该展厅将作为今后“两会”开幕式的举办地。
多功能厅的下层配备了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采访间,建成后将成为南宁市最专业的新闻发布厅。在1、2、3地块还配备了酒店、会议及餐饮等功能,充分完善了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
穿过多功能厅即可到达C地块展厅。从侧面走出展厅,即为下沉广场及慢行系统,这一区域属于休闲娱乐区。
按照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了更高效地推进项目建设,减少与各职能部门沟通的中间环节,项目业主纵横公司创新工作方式,首次派驻专项工作组到广西博览局驻点工作,大大提高了协调解决项目问题的效率。
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工期紧、任务重。高贯伟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施工方加大入了人员和设备的投入,11台塔吊、14台汽车吊,保证钢筋、模板、木方等垂直水平运输。现场管理人员,加班到凌晨两三时是常态,通宵施工也是屡见不鲜。劳务工人三班倒作业,人可以休息,机械和工作面从未停滞。夜间,现场亮如白昼,所有工序、工作面交接可以实现穿插施工、无缝搭接。
在参建各方的努力下,会展中心改扩建正在顺利推进。下一步,B、C地块今年8月初全面投入使用,8月10日完成中轴线西侧建设内容,8月30日完成中轴线全部建设内容及慢行系统建设内容。
慢行交通系统计划8月30前完成全部施工内容。中轴线以西绿化景观及停车场8月初交付使用。周边市政交通完善工程除石园路外,8月底全面竣工,石园路8月完成路面系统,隧道工程于2016年底完成。A地块计划2017年8月底竣工,1、2、3地块则计划在2018年6月底竣工。
会展中心改扩建项目将于2018年8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其中部分改扩建工程将在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投入使用。(记者 尹海明)
会展中心建设五大亮点
A地块将建超大无柱大展厅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原展览面积约5万平方米,标准展位3386个,建成后展览面积9.25万平方米,标准展位5529个,差不多翻一番。
为进一步提高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相较国内其他城市会展中心的优势与竞争力,在A地块建设了11838平方米的超大无柱大展厅,是目前为止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室内无柱展厅,对于那些需要超大无柱空间的特殊展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为提升展厅的使用率,A地块还配备了电视节目录制、室内演出等功能,一次性可容纳7000人左右,目前南宁市还没有其他具备同等规模的室内空间。
改扩建增设地下停车位约3500个
原会展中心地上停车位460个,地下停车位46个,远远无法满足大型展会的停车需求,每逢大型展会期间,会展路两旁都停满了车辆,导致会展中心进出严重受阻。本次改扩建增设地下停车位约3500个,地上停车位138个,基本满足了大型展会的停车需求。同时,打通石园路、在汇歌路设置跨越竹溪大道的跨线桥,直通金浦路,有效解决会展中心内外交通不畅的问题。
另外,此次改扩建工程还将增加出入口,完善周边交通。如会展中心与南宁人民会堂的地下通道也将成为进出会展中心的便捷通道;地铁1号线会展中心站在会展中心一侧的出入口开放后,市民通过地铁的地下通道也能方便地进出会展中心。
设置慢行系统,打造会展商业圈
慢行系统以风雨无阻、昼夜通行为原则开展建设,起点为民族大道入口处,由北向南贯穿整个会展中心,跨过竹溪大道,直至民歌湖。目的是将会展中心周边的酒店、文化、娱乐等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繁荣的会展商业圈,为会展中心将来的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节能环保绿色设计营造良好观展环境
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A、B、C地块)按照一星级绿色公共建筑技术体系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了项目实际情况,采用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优化、大面积屋顶绿化、屋顶一体化水平外遮阳构造、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节水浇灌系统、节水卫生器具、高能效设备与系统、绿色节能照明设计、高强度钢和预拌混凝土、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绿色环保设计将本项目打造为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公共建筑,为观展市民营造出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观展环境。
智能化设计满足国际会展需求
本次项目针对会展中心满足东博会需求的会议功能、能实现国际化展览功能以及保证会议、展览期间的安全保障为基础进行设计工作。
在满足会议功能方面,在项目的多功能厅及新闻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扩声、显示、同声传译以及多方位转播的设备,使得在声学、视频、多语言环境、转播方面均能让东博会实现国际化会议的音视频要求。其中,多功能厅的灯光采用8种模式,声响采用4种模式配置,专业性强,适用性广;新闻中心可实现万兆光纤有线连接,能保证400人同时高速上网。
展览方面,瞄准数字化展厅的实现目的,在展厅内设置了各种数字化接口,包括网络、光纤、电视、电话等,在公共区域设计方便大众查看的查询机、显示屏;在场馆出入口设置人流统计及人脸识别;并设置数字化停车场等。为今后的数字化展览提供必要的平台及基础通道。
在满足安全方面,采用国际先进的视频、安检、防盗报警及门禁等系统和与平安城市的接口,并具备应急联动功能,实现在东博会期间或是在大型展会期间的安全基础保障措施。(记者 尹海明)
编辑:黄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