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进入中期阶段
自2009年开始的“中国水城”建设,目前已进入中期建设阶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更科学合理地开展水城建设,我市开展了“中国水城”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对现有水城建设做出适当调整,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昨天,我市召开水城建设中期评估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研究未来水城建设中内河补水、水质优化等专题。
水城建设进入中期阶段
自2009年水城建设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这项民心工程:市领导多次实地调研走访解决问题,各市直部门和参建单位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将“水更畅湖更清”的水城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截至目前,邕江3.4公里示范段建成开放,成功解决了邕江3000多名水上人家上岸安置历史难题;老口航运枢纽、邕宁水利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民歌湖、相思湖、五象湖、青秀湖等一批河湖主题公园;成功打造南湖—竹排江—民歌湖首条精品旅游航线;18条内河已有11条开展综合整治,防洪、截污、补水及水质净化同步展开;2014年为服务“两会一节一赛”,成功开展明月湖、民歌湖、黄泥沟、五象湖等水质改善工作。
多年建设凸现“瓶颈问题”
经多年建设,一些“瓶颈问题”仍在制约着水城建设的发展。据街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宁水系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河道水质差、亲水空间不足和景观品质不高。
为更科学合理地开展水城建设,南宁市水邕办于今年6月牵头组织开展了“中国水城”建设中期评估工作,以报告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归纳梳理水城建设以来的各项指标和成效,客观分析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深入研究、查摆问题、总结经验,对现有水城建设做出适当调整,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水城建设中期工作委托评估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评估报告(讨论稿)》在补水机制、水质维护、防洪排涝等核心问题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完善与工程实施的评估意见和完善方案,为下阶段规划动态修订和水城建设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截污改造是内河治理重点
“民歌湖建成以后目光所及赏心悦目,但多次出现水质污染的情况,湖水散发的气味臭不可闻。希望有关部门在进行水城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水环境的治理,使市民真正受惠水城建设。”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蓉说。
部分内河水质有所好转,但总体而言,内河水质除八尺江外,其余均为劣V类水质,与规划目标尚存较大差距。
根据《评估报告(讨论稿)》,在下一步的“中国水城”建设中,截污管网建设及分流制改造是内河治理的重点。城市内河的治理应采用全流域综合整治模式,首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入河负荷,再通过截污和河道生态建设,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改善河流生态条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根据上游山区河段、平原郊野河段、城市拓展区河段和现状建成区河段污染物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提出内河分段治理策略。
针对一些重点河湖,《评估报告(讨论稿)》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如南湖水质现状为Ⅳ类—Ⅴ类水质,呈轻度至中度富营养状态。《评估报告(讨论稿)》提出,通过雨水调蓄池建设、生态措施强化自净和旁路超磁净化系统三项治理对策来改善南湖水环境。
选点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
内河补水和防洪排涝也是下一步“中国水城”建设的重点。建宁水务总工程师韦永平则认为,18条内河没有实现自然补水,很难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可以通过雨水利用,以及解决污水回收利用的问题,来实现自然补水,扩大水面率,以实现水质改善的目标。
根据《评估报告(讨论稿)》,南宁市还将进一步优化内河补水线路,增加南宁市的水面率,引调邕江水为城市内河补水,助力水城建设。
“逢雨必涝”成为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评估报告(讨论稿)》建议对受影响排涝闸进行改造,根据排水需求在出口加闸或者拆除重建。依据相关泵站设计规范,经计算,部分内河现有排涝泵站规模不能满足内河排涝需要。因此近期须对心圩江泵站、二坑口泵站、朝阳溪泵站、竹排江泵站进行改造扩建。此外,新增建设易涝点复康路和七一总渠排涝泵站。
座谈会还透露,我市还计划通过打造“海绵城市”,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解决困扰市民的雨涝问题。据悉,南宁市将在重点河湖选点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调蓄利用流域雨洪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同时以点带面,探索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加快雨污分离改造,改变雨水快排模式,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记者 尹海明)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