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成就瞩目

31.12.2015  17:16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宁市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现现代特色农业,扎实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快步迈进,开创了我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增量提质,“十二五”农业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十二五”以来,南宁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实现五连增,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提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连增。
      ——高效集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种养殖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十二五”以来,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151个、“菜篮子”基地123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0个、改建水产基地69个。
      ——创新思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至130万亩以上。全市家庭农场总数增至4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至254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示范带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亮点频出 。2014年以来,我市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全市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目前,全市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数达26个,实现每个县区拥有2个、两个开发区各拥有1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创建目标;建成了邕宁那蒙、隆安定典、西乡塘忠良、马山小都白、兴宁那安等25个各具特色的综合示范村。2015年,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良庆区坛板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授牌数量位列全区第一。隆安县定江村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并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称号。西乡塘区忠良村获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良种、良法推广,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引领作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以上;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农机应用推广项目,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至48%以上。“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和推广取得卓著成效,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紧抓不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关键环节监管为重点,强化农产品生产执法监管,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生产环节,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监管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强化执法监管力度,集中力量开展农药、兽药、饲料、奶站等专项整治工作,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毒事故发生,确保了广大市民安全食用农产品。
      ——强化惠农,农村民生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预计“十二五”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连续5年高于同期城市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明显,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已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也已成为农民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农村家庭拥有小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