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赴南极科考第一人 李静锋和他的“南极记忆”

12.03.2015  10:45

  中国南极科考长城站全景

  极地下冻雨,李静锋爬上10米高的风杆除冰

  科考队员救助掉入冰裂洞的小海豹

  李静锋冒着暴风雪进行气象观测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张芳琳)一望无际的白雪,冷到刺骨的空气,形态可掬的企鹅……这是大家对南极的印象。2013年12月,南宁市气象局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李静锋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越冬队员前往南极长城站,开展为期一年的科考工作。

  2014年12月,李静锋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平安返回南宁。初回到南宁的他,一下子还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那里的空气很纯净。”李静锋笑说,在他的眼里,南极的世界很美,有着太多难忘的记忆。在他不紧不慢的讲述中,关于“南极记忆”的画卷也在慢慢打开。

  初到南极

  惊叹呼吸到了纯净的空气

  说到南极,那片位于世界尽头的南方大陆,对于我们而言既神秘又遥不可及,人们能想起来形容它的词可能是“雪原”“酷寒”,而对于李静锋来说则是“纯净”。

  作为广西首位赴南极科考的气象工作者,李静锋所在的科考队从智利南部转机登陆南极长城站。当飞机离开大陆进入海面,队员们开始激动的期待将要达到的目的地,窗外难得一见的极致景观也让大家兴奋不已。两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乔治王岛满是冰雪的跑道,科考队员们终于踏上了南极的土地,寒气扑面而来,但仍掩不住队员们脸上的兴奋。

  “呼吸到南极的第一口空气,有一种直达肺部的透彻清凉,感觉自己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李静锋说,南极的旷世之美此前已经在网上或培训中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落脚的一刹那,内心仍惊叹,湛蓝的天空、纯净的冰雪,“自己从来没有呼吸过那样纯净的空气”。

  观测任务

  收集气象数据传输气象报文

  建立南极地区长期气候序列,中国长城站的地面现场气象观测,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李静锋在南极的主要工作就是气象观测。

  刚到长城站的前几个月,他要独立完成全天的气象观测任务。当所有人都在室内躲避风雪时,李静锋仍要第一时间赶到观测场进行气象观测,观测收集的各类气象数据,要在正点后10分钟内传输到世界气象组织。“每一份报文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李静锋回忆,“当时压力很大,睡眠也不是很好,但现在回头看,却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日子,让我收获更多的自信”。

  极地经常下冻雨,风向风速传感器容易结冰。有一次是极夜的晚上8时,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结了,如果第二天再除冰,就会影响数据的正常采集。漆黑的夜里李静锋要爬上10米高的风杆,队友们知道后,都过来帮忙,“当时风很大,风杆左右晃,队友们在下面拿着手电给我照明,不时提醒我注意安全。”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在李静锋心里洋溢开来,队友们的帮助让他很感动,虽然工作环境恶劣,但是感觉很幸福。

   极地生活

  遭遇暴风雪迷路有惊无险

  去南极之前,李静锋通过了在黑龙江亚布力南极考察集训的体能、心理等各项测试,但真正置身南极后,一年的时间有超过半年是处于八级以上暴风雪肆虐的日子,“喜怒无常”的极地天气磨炼着他的意志与毅力。

  在日常的气象观测中,李静锋多次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在一次极夜的观测中,暴风雪达到了11级,值班室与观测场相距六七十米,在返回途中李静锋迷了路。历经考验的他不免也有些心慌,“当时我可能正往海边走去,形势危急。”在迅速调整心态之后,李静锋依靠自身的敏锐终于安全回到值班室,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气象报文编发。有惊无险的迷路事件发生后,队友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从值班室到观测场拉了一根绳索,并且在刮9级以上大风时都会主动陪他一同前往观测。

  此外,李静锋还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有些故障在普通工作环境下半小时就能修复,但在极地却耗时几倍。

  凭借过人的毅力,李静锋在一年时间里共完成人工定时气象观测1000多次,编制发送气象天气报告1000多份,完成400多张自记纸的整理装订工作,审核气象观测小时数据近7万个,分钟数据200多万个。在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外,还完成了考察站长交办的各项任务,受到考察队和站长的高度赞扬。

   业余生活

  在世界尽头参加马拉松

  南极环境是恶劣的,但生活并不单调。

  在完成工作后的空闲时间,李静锋会和队友打打羽毛球、乒乓球。天气好的时候出去走走,天空很晴朗,长城站旁边的长城湾非常清澈,周围还有很多造型漂亮的山石。李静锋还和6名长城站队友一同参加了南极马拉松。

  有关媒体当时对南极马拉松进行了报道,那是一场由美国一家户外运动组织主办的“南极马拉松比赛”。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智利、巴西、乌拉圭等国的科考队员以及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了比赛。

  比赛的后半段原本放晴的天气开始刮风下雨,李静锋消耗了几乎全部的体力,冷得全身发抖,脚还抽筋,幸而得到站里医生的及时帮助。李静锋说,在南极无时无刻都在面对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挑战,团队与集体意识高于一切,“队友之间理解、包容、友爱,这份珍贵的情谊,也使得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从不轻言放弃”。

  人与动物

  融洽相处亲密友爱

  长城站附近的生态系统非常完善,这里除了是企鹅和很多其他鸟类的栖息地,海豹等大型鳍脚类动物也选择在这附近的海湾“安家落户”。在南极,企鹅不怕人,还常会在工作站周围走动“串门”。

  每年10月左右是栖息在长城站附近海豹的产仔高峰期。每年的这个时候,长城站的科考队员都会在站区附近例行巡逻,了解海豹的生育繁殖情况,对受伤、受困的海豹进行救助。有一天,当科考队员行至长城站望龙岩附近时,东面持续传来小海豹凄惨的叫声。循声而去,原来一只三周左右大、还未断奶的小海豹掉进了冰裂洞中,正挣扎着往上爬,但洞深冰滑,小海豹已是筋疲力尽,看到科考队员到来,它用渴求的大眼睛盯着大家,“那种眼神很无辜,让人十分心痛”。

  有心急的科考队员开始用手刨冰,李静锋和队友拿来工具,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铲冰,小海豹终于爬了出来。“获救的小海豹并不急于找母海豹,而是一直跟着我们,我当时走在后面,它就爬到我跟前来,把头搭到我的脚上,这一举动让我觉得整个人都融化了。”李静锋感叹,南极就是一片净土,能净化人的心灵,“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那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没有隔阂”。

  后记

  在南极一年的时间里,时年37岁的李静锋经历了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日子。旖旎壮观的南极风光让他惊叹不已;寒冷刺骨、变幻莫测的极地气候让他体验了南极科考的艰辛;对家人的歉疚,也是大多数奋战在一线的极地工作者都有的情怀。“但是,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会再次提出申请。”采访的最后李静锋如是说。

  地球尽头的冰雪大陆,遥远神秘得让我们无法将它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一个千里冰封的雪原世界,一份充满挑战的观测工作,一个溢满亲情的科考团队,在李静锋愉悦的讲述中活灵活现。如今的他又回到了熟悉的观测站,李静锋说,自己在南极极端的环境下都挺过来了,今后不管遇到再多的难题,都要更努力,战胜困难。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李静锋提供)

编辑:蒋卫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
暴雨致南宁250个用电户停电 应急抢修全部恢复供电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肖军)昨日,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