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星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

13.09.2016  01:10

曹卫星在会上讲话

座谈会现场

曹卫星(中)在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     9月9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率调研组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考察调研,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最近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岩溶地质研究工作上新台阶与科技工作者座谈交流。曹卫星提出,作为我国唯一和全球最大的专业研究机构,岩溶地质研究所要围绕“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目标定位,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不断提升岩溶地质研究水平。
    座谈会上,曹卫星首先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刘同良的情况汇报。
    据了解,近年来,岩溶地质研究所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碳循环、土地质量等重大问题和需求,在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开展岩溶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中国—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及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地质系列编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袁道先院士为首的科学团队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展了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2013年,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标志着岩溶科技创新工作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水平。
    曹卫星对近年来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的岩溶地质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认为岩溶地质研究所当前推进的各项工作有特色有内涵有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影响,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曹卫星指出,岩溶地质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围绕岩溶地质,把它做精做强做优是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奋斗目标,在创建“国际一流”的同时,要牢牢抓住“特色鲜明”这一主线 。曹卫星要求岩溶所按照“特色鲜明、国际一流”这一目标定位,在构建现代一流国际化的科研平台、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国际合作方面多下功夫。要按照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标准和要求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要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人才是根基,人才是创新的动力,要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一手抓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一手抓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自身优势,积极推广应用岩溶地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石漠化治理、岩溶洞穴与地质景观等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要全方位、多元化把优势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提升自身科研水平,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座谈会前,曹卫星一行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
    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吴海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局长侯国广,桂林市副市长彭代元等领导陪同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