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特色产业 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03.10.2017  12:05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农业朝着现代化、特色化大步迈进的五年。

  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7.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9.83亿元、林业产值25.85亿元、畜牧业产值179.70亿元、渔业产值20.67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21.11亿元;2016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完成689.0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82.81亿元、林业产值30.17亿元、畜牧业产值212.69亿元、渔业产值28.2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5.11亿元。

  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集中力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农业这块产业“蛋糕”不但变大,而且更加丰富多彩。

   数说农业:全市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区38个

  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我们村被列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后,村里很快引进3家企业,种植了4000亩沃柑。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后,我们贫困户被优先安排进公司就业,现在收入明显增加。”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的贫困户阮永荣看着自己精心栽植的沃柑,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从2014年起,南宁市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面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6年以来,南宁市全面启动区、市、县、乡四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打造生态综合示范村。

  据数据统计,至2016年年底,全市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区38个,累计被自治区认定的四星级以上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0个,占全区星级以上示范区总数13.7%,排名全区第一。

  随着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南宁市以示范区为引领,立足当地优势打造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了全市现代特色农业的提质增效,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数说农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04家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在大力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南宁市还注重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启动创建的市(县)级以上示范区中,已累计入驻企业151家,农民合作社134家。3年来,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面积共16.92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8.78万亩。

  经过示范区的集中示范带动,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3467家、家庭农场增至614家。

  同时,我市大力推行“金穗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民”“产业联盟”“统租分包”等多种新型经营模式在示范区实现全覆盖,在示范区建设中构建和完善“地租+劳务+提成”“地租+劳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6年新建市(县)级示范区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2247.80元。目前,全市各级示范区累计安排农民就业4.22万人,直接带动8.95万户农民、辐射带动19.35万户从事特色农业生产。

  在“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建设模式中,南宁市同步推进示范区的产业区和生态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产业发展、村庄优美、环境整洁、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新典型,成为我市农业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新名片,市民旅游观光的目的地。

   数说农业:引进种养新品种195个、新技术96项

  科技应用助推我市农业增效

  五年来,南宁不断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水平,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

  在武鸣区伊岭溪谷农业示范区的佳年火龙果示范园内,连片种植的火龙果垄中每隔1.5米就有一盏黄色或红色的LED灯。这套火龙果催花补光产期调节系统主要通过模拟不同时段太阳光的波长,来调节并催生火龙果花蕾,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坚持科技兴农助推产业增效。据统计,全市创建的各级示范区中,累计培训职业农民5.84万人次;引进种养新品种195个、新技术96项。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累计应用44项、种植业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2.67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

  此外,五年来,我市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工作,截至2016年,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37个,“南宁香蕉” “刘圩香芋”“那楼淮山”等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时,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县级电商服务中心达6个、农村电商产业园达7个、村级服务点(体验店)超1100个,去年横县、宾阳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