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部署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导读】国办部署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国策汇议”专栏:生活性服务业如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这是我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的总体部署。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
在世界经济整体格局持续低迷的今天,中国在消费领域所喷发的强大潜力令世人震撼,国人在“双十一”期间海啸般的购物热情更是全球瞩目。一直以来我国增长模式都带有以投资为主导的突出特征,但2011年以来,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消费贡献率开始超过投资贡献率,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生活性服务业如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和知名消费问题专家赵萍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如何理解“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
刘艳:“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实际上是一个新时代的特征,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消费结构升级的变革阶段。从过去生存型的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再向服务型、多元化的消费转变,与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实际上是同步的。
经济之声: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涉及面广。这次国办的文件提出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十个领域作为重点。具体该如何落实?
刘艳:生活性服务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并且追求个性化。政府应该进一步在养老、健康、体育及文化等关键领域确立标准的配置。此外,要推动职业化的发展,要有更多人参与相关服务业技能的培训,并制定出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培训体系。另外,还需要有一个长期性的、整体推进的政策性支持,包括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以及金融服务政策等。
经济之声:有专家说,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未来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提升空间有多大?
赵萍: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空间应该是非常大的。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前几年增长比较快而且占比比较高的消费品,例如食品、衣着等的增速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其中食品类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每年下降大约0.5个百分点。虽然服装的消费增长速度在加快,但是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下降,服装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每年会下降大约0.3个百分点。总而言之,规模在增长,但是比重在下降,这就意味着商品消费对居民消费的重要性有所减小,这正是因为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大增加,人们在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和占比都在快速上升。
目前,服务消费的主要问题还是供给不足,例如健康、养老及家政等服务行业都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放开二孩的社会背景下,需求肯定会非常旺盛,但是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目前的服务行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都很小,组织化程度也非常低,全国知名的、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体育、文化等生活服务业的进入门槛都比较高,民营投资想进入却必须面临一系列前置审批等限制。因此,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未来从供给方面改革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有望平衡供求,降低服务消费的价格,最终使得老百姓在已有的收入水平下享受更多的服务。
经济之声:2011年以来,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消费贡献率开始超过投资贡献率,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刺激消费有何作用?
赵萍:发展消费服务业本身可以带动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而优化我们的消费结构,使得未来消费的增长可以出现双轮驱动的格局,也就是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齐头并进,并且服务消费“短腿”的现状也将得到改善。实际上我们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本身不仅会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也可以对占比已经下降的商品消费的增速的回落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养老消费可以带动保健品、药品以及老年服务设施类消费的增长,而这些消费都属于商品类的消费。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一方面可以促进原来增速和占比比较低的服务类消费的增长,并保持其增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服务消费带动商品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消费出现双轮驱动的格局,同时也能对投资和进口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