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鉴宝” 专题讲座 古琴会友 广西博物馆举办系列活动展示文化遗产之美
专家为藏友“鉴宝”。
爱好者弹奏古琴。
一楼,藏友小心翼翼地捧着藏品,安静地等待专家鉴定;二楼,一场关于钦州坭兴陶的专题讲座正在举行,观众认真地聆听专家讲解;三楼,古琴声安静悠远,爱好者轮番登台切磋技艺……6月10日,是中国的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也是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博物馆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文化遗产之美,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加。
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
民间收藏品鉴赏咨询活动是广西博物馆一年一度的经典品牌活动,每年都吸引众多藏友,今年亦是如此。记者在现场看到,广西博物馆大堂内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携带着各类藏品,在接待室外排队取号,静待专家对自己的“宝贝”进行鉴定。上午9时30分,当“陶瓷类”“书画类”“金属类”“杂项类”“近现代类”的多名文物专家端坐台上后,鉴赏活动正式开始,各式各样的民间藏品在专家眼前一一亮相。
张先生扛了一箱宝贝,包括瓷器、书画、钱币等。鉴定结束后,张先生显得兴高采烈,举着一枚长着绿色铜锈的钱币说:“这个是秦国秦始皇时期的‘半两钱’,价值不可估量。”张先生介绍,这枚钱币是从咸阳一个工地挖出来的,他听说后专门去收购回来,“收了一堆,有的是按斤算钱的,这个是按个来算的,也花了几千块钱。”谈起收藏经历,张先生滔滔不绝,一开始就是“买、买、买”,收到的很多假东西,至少花了20多万元冤枉钱,眼力增长后,才开始收到一些好东西,然后“买、买、买”“卖、卖、卖”地倒腾,现在留下的都是精品。
但对于张先生认定钱币是秦国“半两钱”,专家蒋廷瑜持保留态度,“不敢肯定,因为广西目前还没有出现过这类钱币”。蒋廷瑜建议,市民收藏不要冲着值钱的心态,一上来就问“值多少钱”,而是应该凭着兴趣爱好认真钻研。“‘鉴宝’活动开展这么多年,我看到的都是假的多,真的少,收藏要谨慎。” 蒋廷瑜解释道,“其实来这里‘鉴宝’的市民,心里大多数是心里有疑问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真东西很少。真正持有精品的藏友,不会轻易拿出来。”
瓷器方面的专家张凯也表示,瓷器一向是造假重灾区,他们看到的大多数是现代工艺品、仿品,老东西很少,“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瓷器偶尔也会有,但大多数是民窑烧制,几乎没见过官窑的精品”。
当天鉴定的结果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书画类”共鉴赏27件,其中清末罗芳花鸟立轴两幅,现代刘炳森书法一幅,清末垚階兰花册页为真品,收藏价值较高,大部分藏友的藏品为仿品及印刷品。“杂项类”共鉴赏91件,整体上没有出现高收藏价值的藏品,其中,现代工艺品及仿品多、真品少,反映出市场上假货多,藏友鉴赏能力偏低,盲目收藏,还有少数藏友排斥专家鉴赏意见。“金属类”共为68位藏友鉴赏,主要以钱币为主,钱币共200余枚;造像10余座,铜炉10余件,石器10余件。其中的真品,钱币为50余枚,铜炉为0件,石器为3件。“瓷器类”共接待了藏友51人次,带来了163件陶瓷,主要藏品类型为瓷瓶、瓷盘等,其中有18件经过鉴定为真品,真品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为主,其余均为现代工艺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收藏不再是中老人“专利”,不少年轻人也踏入这一行列。小韦是“90后”,他这次带来的两件“瓷枕”均被认定为老物件。小韦告诉记者,这次带来的藏品是亲戚的,他踏入收藏行列才一年半,一直跟着亲戚一起学习,主攻的是钱币方面,“我也买了一些钱币,因为光学不买也不行。我觉得我还需要跟着亲戚多学,也有多买些书来看,认真钻研下去”。“80”后小方因为喜欢喝茶,就爱上了收藏茶具,“喝的茶年份越来越久,茶具当然也要年代久远。”对于此次带来的几件茶杯都被认为是现代工艺品,小方表示认可,说:“我还要多学习。”
帅民风解读坭兴陶烧制技艺
钦州坭兴陶是广西代表性工艺品。当天,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帅民风在广西博物馆文化创意空间对“器形·意象——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解读”进行专题讲课座,诠释文化遗产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现场,帅民风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本概念、坭兴陶之发展沿革、坭兴陶之烧制技艺、坭兴陶之保护传承等,还向观众展示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在传承保护和创意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专座并不枯燥,帅民风穿插了许多有趣的事例。比如,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带去一批坭兴陶工艺品,非常受欢迎,“卖了一笔钱,可以当作那个学期的学费了”。帅民风在分析、解读了许多名家作品创意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创意。其中两件作品看起来像是珊瑚造型,又像是由许多管道组合而成。帅民风介绍,这个是为他的父亲而创作的,因为父亲心肌梗塞住院抢救,手术之前,脸色是铁青的,手术之后精气神都回来了,这两件作品实际上是心血管造型,“我把他们命名为‘网络1’‘网络2’,很有现代感”。
古琴艺术赏析会古韵悠悠
一楼的鉴赏活动举办得热火朝天,转上三楼,由广西博物馆主办,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古琴音乐会,又是另外一番安静悠远的情景。“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早在2003年就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可以让今人与古人“对话”,在不断的修习中达到和谐境界。
活动当天,来自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古琴演奏家们,演奏了《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等古琴经典曲目。此外,还有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古琴班的孩子们为观众献上《秋风词》。音乐会上座无虚席,人们坐于室内,沉浸在“声声慢”的古韵旋律中,氛围清静幽深。记者注意到,听众上至古稀老人,下至稚嫩孩童,不仅有古琴爱好者、研习者,还有更多被琴韵所吸引、慕名而来的普通人,证明古音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本报记者莫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