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好乡风:20多户人家走出13名大学生

14.03.2016  09:17

  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20多户村民世代面对的只有连绵的群山和贫瘠的土地。这里虽然交通闭塞,但群众的思想并不闭塞,1993年至今该村已经培养了13名大学生,成为当地佳话。3月8日,走进了该村屯。

  汽车从镇上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隆安县乔建镇龙尧村龙眉屯。一下车,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便映入眼帘,一排排红砖房穿插其中,村道干净整洁,老人们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据乔建镇包村干部卢夏铭介绍,龙眉屯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土地贫瘠,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早出晚归,艰苦劳作,只够养家糊口,收成不好时,要等到特殊节日才能吃上一口米饭。

  看着这个其貌不扬,只有130多人的小村屯,好奇这13名大学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通过与村民交谈,找到了答案。

  “虽然这里交通闭塞,但大家思想不闭塞。屯里人都认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村民周恒满自豪地说。

  周恒满家的两个儿子如今正在读大学。大儿子周富彪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读研,小儿子周富刚则在广西科技大学就读。“现在贫困只是暂时的,熬过这几年就好了。”两个上大学的儿子已经让他掏空了家底,但在周恒满看来这是值得的。“尽管比较辛苦,但是心里很满足。从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周恒就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周恒就是该屯“”出的第一名大学生,如今在县城当了一名公务员。这是村民认可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也更坚定了周恒满无论多苦都要让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写我们下一代的命运。”周恒满说道。

  像周恒满这样的家庭,龙眉屯还有很多户,家家基本上都有孩子在上学,有的在上小学,有的还在上高中,尽管大家日子过得不富裕,可心里却明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

  “我们这里从来不比吃比喝,都是看哪家孩子学习成绩好,哪家培养的大学生多。我们家就有两个大学生。”周恒仕自豪地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龙眉屯有一种风气,就是让孩子做家务活,放牧锄草,担水劈柴,养鸡喂鸭,扫地洗衣,煮菜做饭,尽力替劳作晚归的父母承担家务。正是这些艰苦,不同常人的经历,锻炼了龙眉屯孩子们勤劳刻苦、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电话采访了周富彪,他说:“这些做农活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无形中让我养成了一种不怕吃苦的好习惯,很受用。

  周恒满说,让孩子做家务干农活,主要是让孩子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明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现在孩子们都很争气,像考入广西科技大学的周富刚得到了香港摘星计划的四年资助;周富彪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时,也得到了宋庆龄奖学金的四年资助,得到了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助学金资助,得到了国家、学校发放的贫困补助和路费补助;其他考上大学的孩子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单独资助。周恒满说:“只要是考上了大学,乡里乡亲都会想方设法帮忙筹集路费和生活费。

  如今,从屯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无形中成为大家的学习榜样,激励大家勤学知识,掌握技能,学习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勇气。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龙眉屯的孩子们越来越争气,不断传出喜讯,周丽香、周子华、周慧娴等6名同学先后考上了武鸣中学、平果中学等示范性重点高中。大家上一批带动下一批,孩子之间假期相互学习,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一起努力,携手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现在的龙眉屯有小学在校生14人,初中在校生3人,高中在校生9人,大学在校生4人,研究生在校生1人。全屯大学学历13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且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都说扶贫先扶智,龙眉屯的父老乡亲们早已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经历千辛万苦供孩子们上大学,盼着孩子们实现山里人几辈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