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 广西80后作家的IP运作样本
潘小楼。
《女孩们》 广西80后作家的IP运作样本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记者 孙鹏远 李岚
“现在影视圈里很火的‘Intellectual Property’概念,也就是大热的IP,其实是我最恨的一个词。”潘小楼略带促狭地笑着说。她对于IP一词的反感,大概源于其“网络小说”的标签。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尽管是观念开放的80后,她仍然对这一文学生态中的底端指代有些耿耿于怀。
无论如何,潘小楼仍然体会到了IP运作的强大威力。正是得益于参加“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她的小说《女孩们在那年夏天干了什么》吸引了影视、戏剧巨头的关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转化成热门产品走进大众视野。就在一周前,由小说改编的话剧《女孩们》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成功首演,由小说改编的网络剧正在推进,电影改编权也在洽谈当中。潘小楼和她的《女孩们》,成了广西新生代作家进军商业市场的成功样本
1
一部纯文学作品的网络发酵
7月15日,话剧《女孩们》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首演。首演当天,京城各大主流媒体悉数到场,潘小楼注意到,“以往看首演最多只看半场的媒体,全都安静地坐到了最后”。
在各类高大上文化活动扎堆的北京,一部话剧的首演并不能算是一件新鲜事,媒体对这部剧的特别关注,不仅来自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李伯男导演工作室在业界的影响力,也源于原著的口碑和影响力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在2014年举行的“豆瓣阅读征文大赛”上,小说《女孩们在那年夏天干了什么》从2000部作品当中脱颖而出,以其另类的青春视角和独特的悬疑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从那时起便开始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尽管潘小楼的作品得到了诸多肯定,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文学圈内,对于更广泛的大众而言,潘小楼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的作品也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参加了豆瓣的征文大赛,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从投稿到公布评奖结果,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我都不敢上去看评论,那上边说什么都有”。从严谨纯粹的文学殿堂,到鱼龙混杂的网络平台,汹涌而至的人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声音让潘小楼最初有些无所适从,也让她见识到了网络的力量。巨量的点击带来的是网络时代最具价值的资源——关注度,小说的超高人气吸引了影视、戏剧业界的注意,短短半年当中,就有多家戏剧公司和影视公司找到潘小楼,希望得到小说的改编版权。在纯文学圈中得到权威的肯定,远没有网络围观的效应来得这么凶猛,从文坛新秀到热门作者,潘小楼的名气通过网络放大了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