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圩镇建设“生态乡村”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生态乡村’的建设中,过去我是一名‘看客’,现在我是积极的参与者,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南宁经开区吴圩镇村民雷贵如是说。雷贵的转变,得益于该镇探索与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即“政府出资、村民投劳”。
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全程指导下,这样的新模式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吴圩镇采用,使政府与村民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生态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新模式:政府出资村民投工投劳
“政府出资、村民投劳”的新模式“新”在哪里?吴圩镇党委书记陈铭解释道:由以前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包村工作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只负责明确施工范围、项目、目标任务,配送材料及提供机械,村民投工投劳。
简而言之,政府与群众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一方出资,一方出力,形成合力。
4月28日,记者走访吴圩镇多个村坡。在定宁村坛河坡,崭新的水泥路从村口延伸到村里,干净又整洁,村里每条巷道也都铺设了水泥路。“主干道800米、巷道400多米,还铺设了300多米的排污管道。这些项目全都是政府出资购买材料、租来机械,我们坡30多户每户都出劳动力,奋战了一个月完成的。”定宁村党支部书记赵长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经开区于2014年9月在吴圩镇全面采用村民“投工投劳”的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以这种模式共完成32个坡(生产队)以及镇区8条巷道的排污管铺设和道路硬化。
好经验:积极性高村坡优先建设
以往都是政府大包大揽,如今要出工出劳,村民们能想通吗?
“说实话,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陈铭坦言。一些村民不理解、不积极配合,持观望态度。该镇的包村工作组和村干部通过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化解群众心结。“全镇的项目资金有限,但是吴圩镇有120多个坡的基础设施急需投入,我们一方面希望用有限的资源办更多的事。同时,也希望群众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建设家园的行动中去。”
经开区以康宁村八潦坡作为试点,利用11天的时间,高效完成了硬化道路等项目建设,这给各村坡提供了第一个好样板。
吴圩镇还出台鼓励办法:哪个坡(生产队)积极性高,就优先考虑开展建设。衡量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交保证金——项目建设前,在征得群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经群众签字确认后按每人100元的标准预收项目建设保障金,这笔保证金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会全数返还给群众。同时,保证金的作用还在于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
如今,各村坡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积极交保证金,争示范,抢项目,都希望自己的村坡能率先改变面貌。
见成效: 把建设“生态乡村”当家事
“政府出资、村民投劳”的新模式成效已经凸显。于政府而言,节约了建设经费,用有限的资源办更多的事。而于群众而言,不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尝到了“生态乡村”建设的甜头,更重要的是激发主人翁的责任感,把建设“生态乡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事来办,更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监督其中,也更加珍惜与爱护环境。
吴圩镇的村民雷贵对出工出劳建设基础设施一事,一开始是袖手旁观,后来镇村干部组织他及其他村民到样板村坡参观,他深受触动,转而成为领导小组的一员,协调各户劳力按时出工,积极主动协调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村里的路打好后他还不时地教育村民要爱路护路,成为坡里“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事人、代言人。
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践行“群众路线”,吴圩镇在这条路上已越走越顺当。
据了解,2015年,经开区计划投入2000万用于吴圩镇基础项目建设,仍将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建设,至少惠及40个坡。
“新模式不仅用于‘生态乡村’建设,我们还将在综合示范村、现代农业产业等工作中,一以贯之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不但成为建设的受惠者,同时也成为建设的主力军。”陈铭说。
编辑: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