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波接受"民族团结南宁行"新闻专访
全力推进民族团结 打造“南宁模式”
——市长周红波接受“民族团结南宁行”新闻媒体专访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李静)2013年9月份南宁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1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盟)试点,南宁市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7月1日,由来自中央、自治区及南宁市数十家媒体记者组成的“民族团结南宁行”新闻团就南宁市在推进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专访了市长周红波。
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国家民委把南宁市列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试点城市之一,这不仅是对南宁民族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南宁民族工作寄予厚望。”周红波说。
南宁市委市政府倍加珍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2011年至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职能部门,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细化责任、落实人员。2013年,南宁市出台广西第一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政府规章——《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壮语文水平考试工作,推动壮文社会使用规范化、标准化。
南宁市在市本级设立有民族工作经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扶持资金等6项民族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还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活动专项经费纳入了财政经费预算,近两年已落实1500多万元。同时,狠抓宣传工作,在全市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南宁市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向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倾斜分配。在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80%的上林、马山、隆安3个国家贫困县,仅2014年,市本级就投入了48.26多亿元,全部用于农田水利、村屯公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市财政拨付各级补助资金共计5.32亿元,保障了全市55.94万名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共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2.32亿元,惠及6县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40万人。卫生医疗方面,全市6县19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100%覆盖,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覆盖,新农合参保率达99.35%,人均筹资提高到39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
创新举措 打造“南宁模式”
南宁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南宁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了“南宁模式”。
周红波说,经过多年的摸索,南宁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路子,组建了具有南宁品牌的“13456”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
“1”是指: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统筹推进1个市级技能培训基地、2个清真食品供应点、4条少数民族创业街、29个创业孵化站和20个示范社区服务站、53个服务点的服务工作。
“3”是指:构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市级、城区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实现民族、公安、城管、民政、司法、流动办、劳动、共青团等部门联动服务。在全市39个街道办(乡镇)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332个社区(村)均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组建1100人的协管员队伍,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
“4”是指:建立完善工作准则、队伍建设、结对帮扶、法律援助四项基本服务制度。
“5”是指:成立民族干部骨干、少数民族联谊会会员、社区“民族之家”成员、志愿者以及民族工作信息员、协调员、专家顾问等5支共800多人的服务队伍。
“6”是指:整合推进外来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补助、清真食品等六大服务。
2014年以来,“13456”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服务8000人次,解决住(租)房问题超1.5万人次,技能培训6400多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解决近1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族地区民生工程一直是民族工作一个重要内容,南宁市在民生工程都有哪些亮点?
“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周红波说,首先是深入实施“两个倍增”计划。围绕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按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扶持全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思路,科学构建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重要基础、以工资性收入为重要支撑、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主要补充的多元化增收体系。
2013-2014年,全市教育财政投入145.8亿元,平均增长3.6%,均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013-2014年,建成22所城市中小学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7.72个百分点和2.36个百分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2万人,占全区33.6%。对全市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全区实现市辖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
我们重点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中医药民族医药重点工程和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科全覆盖。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比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从2012年的25元提高到35元。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市目前正在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周红波说,我们以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把智力扶贫放在首位,办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从事各项职业的能力。同时,建立完善“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 2013—2014年,市本级投入2.93亿元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共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15万亩,修建屯级道路589.4公里。
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培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的必要条件。南宁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周红波说,南宁市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和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壮族歌圩等4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会鼓等46个项目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斗竹马等53个项目进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百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47人,全市建立了35个濒危项目传承培训基地。
南宁市注重打造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相继推出了大型民族歌舞《美丽壮锦》、民族风情歌舞秀《锦宴》、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原生态民族歌舞《只有山歌敬亲人》等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精品类”艺术。深入开展以“民族歌曲进酒店、民族风情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三进”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编辑: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