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三: 大喇叭起了大作用 ——气象预警大喇叭提升乡村防灾能力

25.11.2015  15:23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气象大喇叭,服务送到家,欢迎收听天气预报:预计今天白天到晚上……”八桂乡村不少已经安装有气象预警大喇叭,农民一天不听已经不习惯。 

  “把文字输入系统,就自动转换为语音,通过大喇叭对外发布。”环江气象局技术员小覃介绍,“气象大喇叭一组三个,半径2.5公里范围内能听到,很多大喇叭配备有太阳能电池,停电也能播报。”   “天气好坏对种桑养蚕关系大了,天气预报及时准确,帮了大忙,连不识字的老人都可以听广播懂天气养好蚕。”10月30日,该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养蚕大户韦世冠介绍说,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养蚕,以前凭经验、靠感觉,一场意外暴雨或低温霜冻就可能“全军覆没”。   如今,大喇叭早晚两次准时响起来,报天气、说科普、讲政策,遇特殊天气还随时广播,把农业和气象信息送到家门口,韦世冠和乡亲们桑蚕养殖有了“气象法宝”,从“靠天吃饭”变为“看天管理”,养蚕风险小产量高收入增。   2011至2013年,自治区气象局争取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先后选择阳朔、灵山、陆川、马山、灌阳等10个县,开展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试点;2014年,又以暴雨及地质灾害易发村屯为重点,选择都安、东兰等33个县(市、区),建设预警大喇叭3533套。   截至今年2月,全区建成使用大喇叭近5000套,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县区,每天至少播报两次,上线率达到75%以上。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使用频率之高,在全国备受瞩目;技术先进、标准统一、运行稳定,在业内得到好评。   今年6月,马山县前期降水较多,已形成易发局部次灾态势。县气象局密切注意天气变化,13日22时48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一小时不到更新为“红色”,同时通过短信形式发送至各乡镇气象信息员、水库管理员以及直通式服务对象,并通过专送、传真、短信等方式报告给县四大班子、相关单位和领导,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发布,全县乡村163套大喇叭实时播报,滚动发布雨情信息和未来天气预测。   13至14日,马山县大部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白山镇民族村干红、弄怀两个屯受灾最为严重,玉米地变成一片汪洋,民居一楼全部被淹,干红弄怀间交通中断。村民大多接到预警信息后提前撤离,只有200余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由村干部组织自制“冲锋舟”及时转移。   “如果多数群众没有提前撤走,‘土冲锋舟’救援是来不及的。”村党支书蓝敏生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气象信息员,“14日下半夜,大喇叭把全村人叫醒,说有暴雨,还不停广播。在村干部挨家通知转移前,大家已经做好了避险准备。全村没有死伤,大喇叭起了大作用!”   全区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成为消除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预警信息发布提高了时效,扩大了覆盖面,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各地群众欢迎,党委政府重视。   今年5月1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气象预警大喇叭设施建设。广西气象预警大喇叭信息发布系统下一步将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到2016年,广西可望在所有行政村实现气象预警大喇叭全覆盖,保障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发得出,群众收得到,生产生活用得上。(转载自《广西日报》2015年11月19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