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繁荣背后有危机 娱乐风靡人文精神遇冷

12.08.2015  01:11

国产电影繁荣背后有危机 娱乐狂欢风靡人文精神遇冷

漫画

营造良性电影生态

做大中国市场是紧迫的,也是必须的,但社会效益这根弦不能松,文化价值这个维度不能缺,缺少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中国电影,难以真正做强

中国电影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回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不少电影人担心中国电影会在与好莱坞的同台竞争中不堪一击。然而,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连创佳绩,绝地反击,不但没有惨败,反而日益壮大。如今,中国已步入电影生产大国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4年,全国电影票房296.39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一半以上。201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已破203亿人民币,全年突破400亿已无悬念。相比“入世”之初的电影状况,这是多么大的跨越!

然而,繁荣背后,中国电影又藏有危机。这个危机集中体现在,娱乐狂欢之作风靡,家国情怀之作、人文精神之作遇冷。就电影的品格、境界、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而言,可概述为轻电影、小电影大行其道。称其轻,是指思想分量过轻;称其小,是指精神格局过小。重迎合、轻引领,唯利是图、疏离理想等现象,在电影创作界屡见不鲜。电影业过分倚重娱乐精神,思想内容明显失衡,整个市场缺少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之作和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缺少对所处时代的深刻认知和对文化理想的自觉担当。

中国电影凸显的这些弊病,首先源于电影创作生产者审美理想的偏差。当下许多电影创作者和制作人,以市场为唯一导向,一味追求强刺激、重口味,视英雄和崇高为过时和陈旧,乐于表现人物卑琐的一面,美其名曰“深刻”;热衷捕捉奇人、奇事、奇情、奇闻,美其名曰“真实”。把这些作为影片的卖点,并视之为屡试不爽的商业秘诀。创作者和制作者被市场之手改写了审美眼光、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进而,电影观众的审美眼光、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又受到创作者和制作者影响:追求娱乐狂欢,追求兴奋刺激,追求奇观效应,追求快感至上。对电影娱乐功能的追求本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把娱乐效应推向极致,娱乐至狂,时尚至奢,情感至滥,则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远离。

创作者和制作人“剑走偏锋”,与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出现“失控”有关。对电影制作方、发行方和放映机构等文化市场主体而言,重视盈利本在情理之中,但电影发行放映相关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不仅要遵循商业机制和市场规律,它们同时也是文化传播机构,还要承担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目前关于这种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仍然没有普遍树立起来,唯利是图仍然是当前电影生态的病灶。

我们一直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实施起来却时常出现偏差。从电影创作生产方到电影发行放映机构,整个电影生态链都被过分的商业诉求贯穿,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把高于经济利益的社会效益抛掷脑后。做大中国市场是紧迫的,也是必须的,但社会效益这根弦不能松,文化价值这个维度不能缺,缺少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中国电影难以做强。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在方向和政策上出现偏差,电影文化的良好生态将无从建立。

国内每年要引进34部包括好莱坞大片在内的外国大片,面对“大兵压境”,必须思考用怎样的电影作品坚守国产电影阵地。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文化考量显得更为紧迫和根本,因为我们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对国民精神的塑造,都要在电影这块阵地上接受严峻挑战和考验。中国电影必须坚持文化价值的有效表达,引领社会文化风尚,引导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否则将失去自身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分量。

营造更加良性的电影生态环境和电影生态链,不能只着眼于一个环节、一个链条,而应真心诚意地厘清观念、梳理思路、综合治理,一手引领电影创作健康发展,一手规范电影市场。同时还要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支持、评奖表彰等手段,扶持电影事业,让创作者有责任、有热情、有荣誉、有干劲创作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好作品,让电影市场有责任、有热情、有荣誉、有利润发行国产优秀影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给力。(徐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