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赶上好时代的铁路修车人

30.09.2017  22:29

  作者:谢伟锋

  今年夏天,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往来于京沪之间。动车长驱,追星赶月,一往无前,看到这样的场景,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铁路人,哪个不为之自豪?

  2000年8月,我和十多名小伙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南昌铁路局鹰潭机务段上班。学了四年内燃机车的专业之后,我们这批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无比向往能够成为一名驾驶“钢铁巨龙”的火车司机。然而,当时作为华东重要枢纽的鹰潭,根据运输发展的需要,要上马内燃机车检修基地,我们这批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就被“一刀切”,全部下了工厂,成了修火车的人。

检修蒸汽机车

  没能够成为一名“拉风”的火车司机,我为此郁闷了半个夏天。头一天上班,我见到了授艺师傅,他姓吴,五十多岁。作为过来人,吴师傅一眼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安慰我:“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修火车的,你也算是赶上好时代了!

  看着我有些不信的眼神,吴师傅继续开着“话匣子”,述说起他多年前修蒸汽机车的那一段峥嵘岁月——手指缝里都是黑泥,身上总是跟烟熏过一样,工作衣一天一换都嫌不够……“那个时候,对蒸汽机车真不待见呐。”吴师傅如是说。

  虽然蒸汽机车大铁疙瘩真是难伺候,结果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吴师傅还有点舍不得这个老伙计了。吴师傅说,他家里现在还珍藏着南昌铁路局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的老照片。

南昌铁路局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

  对于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蒸汽机车都是博物馆级的物品了,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蒸汽机车可是铁打的运输主力,而且给它们取得名字,都是铿锵有力型的——“前进”“建设”“上游”。

  那个时候的铁路修车人,每每“伺候”这些大家伙时,总会用油棉纱将乌黑车身和大红车轮擦得锃亮。“就是要让火车有股精气神,这不就是咱检修工人的价值吗?”吴师傅谈到此,声音不由高了几度。

蒸汽机车的大红轮

  作为铁路工人,吴师傅身上这股踏实、专注的劲头,延续到了内燃机车上马之后。和检修蒸汽机车比起来,内燃机车修理起来,就大不一样——网络化进程、机械化操作、流水线作业……时代的进步,也让修火车在技术和环境上有了质的飞跃。这或许是有故事的吴师傅为什么说我是“赶上了好时代”的原因所在。

  和名头响亮的蒸汽机车一样,内燃机车也有不输气势的名字——“东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产的东风型内燃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平均速度也从原来的七八十公里,一下提到了一百多公里。而从时间轴上看,中国的改革发展,也正是从时代开始,按下了“快进键”。

  从2000年开始,算下来,我也和内燃机车打了十多年交道,也渐渐地领悟到吴师傅那句名言——“机车跑得快不快,全看咱机车检修工人修得好不好。”火车司机内部盛传一句行话叫做:“开车想着坐车人”,而对于我们这些检修工人而言,修车想着坐车人,也是同样的语境。科技的推力,让火车速度越来越快,速度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成正比,我们检修工人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内燃机车固然比蒸汽机车“高大上”太多,不过对于修车人而言,还是有不足:靠燃烧柴油驱动的它,检修起来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不少油渍,我们的工作服,就因此有了形象的称谓:“油包衣”。和柴油打交道,也成了我们的日常。曾经有一次,为了更好地清洗机车油箱的死角,一名工长主动请战,钻进空间逼仄、光线全无的油箱里作业。

内燃机车检查柴油机工作

  记得,2008年奥运会那年,中国第一条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开通运行。作为铁路人,自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鹰潭机务段很多检修工人当时就宏观地断定,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是要检修和谐号的人了。经过7年的等待,鹰潭机务段终于等来了和谐电力机车(货运机车)的修程上马。按照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我们终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那一天。

  这种被时代赋予获得感的滋味,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更为明显。最直接的体会,就是让修车人又爱又恨的“油包衣”彻底退役了。和无尘无油的电力机车打交道,稍微注意点的,工作服可以一个月不洗。电力机车检修实行模块化、智能化、程序化,很多以前拿着扳手、榔头的工人,现在都拿起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检测仪,这在以前都是我们修车人不敢想象的。

转型升级的电力机车检修

  今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我们给“复兴号”做体检》的文章,说的是北京铁路局北京南动车运用所一群“90后”大学生班组夜以继日检修动车组列车的故事。作为同样的铁路修车人,对于这群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高铁医生”,我心存敬意。那篇文章,我仔细读了好几遍,再次想起十多年前,吴师傅对我说的那句“作为修火车的人,你也算是赶上了好时代了!”这样一句话,用于和那群“90后高铁医生”共勉,也是亦然。(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