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活”了桂林现代农业经济

07.02.2015  16:35

抛荒地成“香饽饽” 庄稼汉变企业人

土地流转,“活”了桂林现代农业经济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贺  波  通讯员  覃  澍  王光星  景碧锋

初冬,正是砂糖桔上市季节,记者来到荔浦县修仁镇横水村老县屯的砂糖桔地里,30多位农民正在采摘砂糖桔,“地主”袁金安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20多亩砂糖桔,这些都是他请的工人,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今年砂糖桔一上市就卖8元多一公斤,好一点的可卖到10元。他家20亩地,按亩产4000公斤算,就有近80万元的收入。“多亏我几年前承包了土地,要是光我家那点地,不可能有那么多收入的。”袁金安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在桂林广大的农村,土地流转引发了一场关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山野荒坡的旱地,成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企业等争相看中的“香饽饽”;而放下锄头的庄稼汉,纷纷变身企业、农场的合约工,有了“双份收入”。昔日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迈进,激发出桂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桂林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主题,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大胆实践,加快推进落实土地流转各项政策,极大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去年底,桂林市共规模流转土地60.48万亩,创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近300个。其中,兴安县流转土地8.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荔浦县流转土地8.2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下布结村的田间地头,村民蒋恩义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一亩水稻,按产量500公斤算,按照国家130多元/50公斤的收购价,一亩地收入也就1300多元,除去农药、种子、肥料等700多元的成本,一亩地最多能赚四五百元。而这还不包括人工成本。如今,他把家中9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依旧在自己的地里劳动,不仅每亩可拿到450元的租金,每天还可拿70元工钱。

一方面是土地流转,大量农民跳出了土地的局限,腾出了手脚,有了更多的致富途径;另一方面土地加速流转,又为有抱负的农村经济能人、种植大户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天地。荔浦县修仁镇板纳村农民韩佑贵告诉记者,他如今种植砂糖桔100亩,其中有90亩是包种的。目前,板纳村90%以上的村民都在外面租种土地,他们不但在本县其他乡镇租地,还到县外、市外租地种植水果。仅在邻近的金秀、蒙山等县就租种了330多亩的砂糖桔。如今,板纳村农户种砂糖桔年收入超百万元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桂林土地流转市场出现了“升级版”。土地流转的主体已从农户逐步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流转土地则逐步由农户间小规模自发流转向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流转发展,并大量集中在水果、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桂林优势特色产业上。据统计,目前桂林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1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350家,还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典型。

近日,记者来到恭城栗木镇建安果园示范基地,果园管理员李克有正准备打开滴灌设备给果树施肥。“我现在只要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就可给园内每一株果树施肥,而且量度合适。”几年前,李克有所在的公司在栗木承包了1300多亩林地发展柑桔,并建起了大水池,引进了先进的滴灌设备,还建起了沼气池,用农家肥来灌溉施肥,投资达3000多万元。

针对不断发展的土地流转新形势,桂林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与引导,从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建立统一完善的土地流转挂牌市场,提供标准规范的法律服务等。

该市农业局一负责人说,土地流转是一着妙棋,转“活”了桂林的农业,为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明显效益,并不断助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