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还是荒郊野岭的瓦窑义务劳动的年轻人
贝勤诚(二排左六)和同学们在施工现场的合影。
拍摄时间:1958年10月15日
拍摄地点:瓦窑“桂钢一期土方工程”施工现场
照片提供人:贝勤诚
与合影一同珍藏至今的义务劳动纪念章。记者刘净伶 见习记者秦念 摄
1958年,在还是一片荒郊野岭的瓦窑,17岁的贝勤诚和同学们喊着号子,热情高涨地参加义务劳动。10月15日,为期一个半月劳动即将结束,同学们在居住的草棚前拍了一张合影。
如今,70多岁的贝勤诚依然保存着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记录着同学们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这段经历不但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全身心参与义务劳动
1958年8月,贝勤诚在读高二。在贝勤诚的概念里,读书,就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那时,全国都掀起了义务劳动、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去的风潮。得知瓦窑需要搞义务劳动者,贝勤诚和同学们没有犹豫,全班40名同学跟随班主任来到了位于瓦窑的“桂钢第一期土方工程”施工现场。
50多年前的瓦窑还是荒山野岭,沿山而上有不少坟地。贝勤诚和同学们的工作,是用铲子和铁锹,把荒山和土坡整理成相对平整的平地。
来到施工现场,贝勤诚和同学们才发现,那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
“我们住的是草棚,就是用从山上砍下的毛竹搭成主要框架,然后用竹篾编成席子,挂在毛竹竿上。草棚里铺了好几张大通铺。通铺有3层,可以睡十多个人,每层都铺了竹席。席上用稻草简单垫一下便是床了。”贝勤诚说。
每天早上6点半,工地上嘹亮的小号声响起,贝勤诚和同学们就要起床劳动。他们用铲子和铁锹,铲松山上的黄泥和石块,然后用扁担把装满土块的竹箕挑下山。
贝勤诚还记得,一个装满泥块的竹箕有20多斤重,他每次都要挑4个,也就是百来斤。从山上到山下,有近200米的距离。挑上一天,隔天起床,必定会浑身酸痛。贝勤诚的同学也大多如此,但大家都没有抱怨,咬牙坚持着。
8月正值夏季,晚上休息时,贝勤诚总能听到耳边有蚊子在嗡嗡作响。但白天劳动太累了,贝勤诚顾不上赶蚊子,总是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起来,腿上全是又红又肿的蚊子包。
“那时的艰苦,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体验到,但大家心里都想着响应号召去支援建设,去劳动,心里都觉得吃苦是应该的,是一种锻炼,所以谁都没有抱怨。”贝勤诚说。
辛苦之中也有欢乐
贝勤诚还记得,当时有个男同学睡上铺。由于白天工作太累,夜里睡得很死,想要小便了都不知道,睡着睡着,一下没憋住,就尿在了下铺人的脸上。下铺同学被惊醒了,大叫一声“怎么回事”?结果,整个草棚里的同学都醒了,知道发生了什么后,大家哄笑起来。
“还有个男同学有梦游症。一天晚上,这名男同学睡觉时梦游症发作,走下床,在草棚里来回走动,惊醒了不少同学。后来,大家得知原来他是梦游,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都叮嘱他好好照顾自己,让这名同学很感动。”贝勤诚回忆说。
1958年9月27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但贝勤诚和同学们因为要劳动不能回家。那天晚上,学校组织他们到工地上看幕布电影《暗无天日》。同学们手里拿着两天前统一发放的两个月饼,坐在土堆和坟地上认真观影。
看电影时,一条蜈蚣爬上了一名女同学的小腿,把她吓得大声尖叫。荒山野岭,本就有点吓人,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大家更慌了,跟着哇哇大叫,四处跑开。“逃命”的时候,还有人脚下踩空,掉进了坟坑里,大喊“救命”。后来,老师出来维持纪律,大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吓自己,不禁哈哈大笑。
贝勤诚说,参加义务劳动期间,同学们相互之间加深了认识,也学会了包容。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积极影响,被贝勤诚视为最大的收获。
活学活用提高劳动效率
参加劳动十几天后,贝勤诚和同学们的劳动技能逐渐提高。他们不但能熟练地挖土方、运土方,还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在了劳动上,创造了省时省力的“妙招”。
从山上往山下挑扁担运土方,不但辛苦,而且耗时。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火车为原型,设计出了用来运土的“竹火车”。他们用柴刀从山上砍下毛竹,把竹子接起来,固定在地上,做成200多米长的轨道,然后再用竹子做成竹车。竹车装满土方后,把竹车扶上轨道,大伙扶着竹车一起用力往下推,很快竹车便顺着山坡将土方运到了山脚,省时又省力。
除了竹火车,贝勤诚和同学们还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想出了个挖土的诀窍。他们先把土墙两边的墙角挖空,在空出来的部位用棍子一撬,墙角承受不住土墙上部的重量,轰然倒地,散开的泥土,不用费劲挖,基本上就能被运走了。
边劳动,边总结劳动经验,贝勤诚所在班级的劳动效率和成绩在工地上名列前茅,并获得了“董存瑞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只有最先进的队伍,才能用英雄的名字命名,说明我们具有革命英雄那样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团结奋进的品质。这两点,都是我在劳动中学习到的,我一辈子留在心里,没有忘记。”贝勤诚说。
义务劳动经历影响一生
1958年10月15日,“桂钢一期土方工程”义务劳动即将结束。贝勤诚和同学们拿着“董存瑞突击队”的旗帜,站在居住了一个多月的草棚前合影留念。随着“咔嚓”一声,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都定格在了这张黑白照片里。
义务劳动结束后,贝勤诚和同学们都迫切希望能将照片洗出,收藏留念。那时候,去照相馆洗一张照片要几角钱,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高消费了。于是,同学们自己凑钱,买来定影粉和显影粉,亲手洗出了劳动合影。
贝勤诚把这张照片和离开工地时收到的劳动纪念章一直珍藏至今。
贝勤诚说,回到学校后,他们开始奋战高考。也许是参加义务劳动锻炼了吃苦勤奋的品质,班里不少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贝勤诚也考入医学院。
多年来,贝勤诚和同学们一直都保持有联系。每次同学聚会时,大家都会提起参加义务劳动的那段难忘经历。因为大家都觉得,义务劳动让自己成长,明白了“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无愧人生”的道理。
记者刘净伶 见习记者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