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地面的财源——合山市扶贫工作见闻
盘活地面的财源
——合山市扶贫工作见闻
“合山”出名并非因山多,而是因为土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经过近百年的开采,现在,这里的地下财富已被宣布“枯竭”,该市却还有上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
如何实现脱贫?近年来,合山市转变思路,由“黑色”转战“绿色”,由“地下”转战“地上”;通过精准扶贫、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办法,整市推进扶贫工作,培育地面上的财富。经过近年不懈地奋斗,该市扶贫工作打开了崭新局面。2014年年底,该市在册贫困户3580户12802人,比2010年贫困人口减少41.2%;农民人均纯收入7487元,较2013年增长了10%。
“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行之有效
再过一个月,合山市北泗镇瀑泉村贫困户覃能留的1.5亩优质莲藕就要上市了,由于提前半个多月上市,他预计会有1.6万元以上的收入。看着绿油油的荷叶随风飘动,覃能留的心情和莲藕一样节节高,他十分感谢合山市精准扶贫政策给他带来的好处。
什么是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简而言之,合山市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量身制定帮扶办法,引导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瀑泉村以产优质莲藕而闻名,覃能留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种藕能手,扶贫部门以此为抓手,提供帮扶资金2.5万元帮助他在自家地里硬化藕池塘,引导他更科学地种植莲藕。2014年,覃能留经过硬化后的藕池塘迎来第一次收获,收入1.6万元,莲藕池却可以循环使用几十年。
“能留是种藕能手,有上进心、有劳动力,他是经过村‘两委’比选公示,村民无异议后才成为扶贫对象的。”瀑泉村党总支部书记罗金承认为,要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的条件和流程公平合理,而扶贫办法因人而异,一户一个办法,真正做到扶贫“造血”。
罗金承介绍说,当前该村有2个硬化莲藕池,另一个的主人是村委主任谭庆扬。一个是贫困户,一个是村干部,这对于整个村子来说,最大的扶贫意义在于向村民示范和引导。
2014年,合山市已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夯实了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同时发动有关驻村的后盾单位所有干部职工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并将两年帮扶规划、年度计划、帮扶措施写入扶贫手册,实现真帮扶、扶真贫。
“整市推进”形成产业扶贫成效
4月下旬,面积达2000多亩的合山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格桑花争相盛开,坚果、木瓜茁壮成长,远处的农民三三两两地劳动着,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示范基地的作用是以点带面、以小面带大面,助推贫困地区发展。”合山市农业局副局长覃如能介绍说,该基地主要用于示范种植坚果,但坚果需要5年时间才能挂果出效益,为不浪费农民的5年等待时间,示范基地套种了木瓜、油葵、花生等作物,加上运行的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2014年,该基地就给农民带来200万元的利润。
合山市北泗镇副镇长荣立新说,目前该基地已引导350多户贫困户参与这种模式的种植,他们将实现脱贫与致富同步走。这也是合山市扶贫工作的一种典型手段。
2009年,合山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以来,该市不断整合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几年来,该市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产业扶贫初具规模,特别是在推进“十二五”整村推进的7个贫困村工作上,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去旧造新。目前,这7个贫困村已成为合山扶贫和发展的典型,山羊养殖、澳洲坚果种植、紫色淮山种植、黄秋葵种植等项目成片打造,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的格局。
合山市委书记莫莲坦言:“合山市扶贫工作实现了整市推进,依靠社会力量。”
2014年,合山市扶贫工作由“整村推进”向“整市推进”迈进,由“十二五”整村推进的7个贫困村扩大到29个行政村,并完成摸底和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行业部门投入贫困村扶贫资金总量近980万元,较2013年增长35%以上。
同时,合山市还委托专业规划企业做好“整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统筹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全市扶贫资金分配方式也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各乡镇和村委结合自身实际并通过竞争获得资金。合山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向重点由基础设施转为产业发展,2014年就投入600多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占总投入的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