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是保障 理念是杠杆(体坛观澜)

07.05.2015  11:00

充分开掘、鼓励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是解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将全民健身向市场一推了之,而忽略了体育部门本应承担的职责。

  全民健身路径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场景,久而久之,这些贴近身边、易于操作的健身器材也成为全民健身的一个象征。不过,仅以健身路径来指代全民健身,显然有些片面。事实上,健身路径作为全民健身的场地之一,之所以能为人们所熟知,正是因为体现了全民健身应有的两个含义,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一是融入百姓生活的便利。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要覆盖全民,融入社会,才能真正推进体育生活化的进程。而眼下的现实矛盾,则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运动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匹配的现象。无论是盘活存量的思路和举措,还是提升增量的规划与落实,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  处。因此,打通场地设施的瓶颈,是全民健身真正落在实处,将大众需求、公共服务乃至产业增长等合理融汇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没有场地保障,全民健身无异于缘木求鱼。应当看到的是,现有的高档次场馆与百姓需要的社区运动场地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倒挂现象”;体育场地的“主力军”学校,又迟疑于开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至于小区运动场地设施配套,流于纸面甚至根本被忽视的情况更不鲜见。凡此种种,实际上都指向一个问题——全民健身的场地落实,如何从制度上得以保障?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应当从理念上去撬动发展的杠杆。

  也应当看到的是,随着大众运动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化的力量早已介入其中并相当活跃。充分开掘、鼓励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是解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将全民健身向市场一推了之,而忽略了体育部门本应承担的职责。为大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确保基本场地设施的开放,既是实实在在的任务,更是营造全社会体育氛围的必要之举。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部门推广全民健身的视野,自然应比市场和资本更为开阔高远,才能将“全民”的理念价值真正展现。更何况,即便是市场化的运作,体育部门仍负有规范、监管之职。仅从场地保障这一环节来看,要解决的问题就不轻松。

  从破解场地难入手,将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梳理清晰,将个体身心的强健与国家的精神气质紧密相连。由此撬动的改变,都将在未来得到丰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