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综合施策向扬尘治理持续发力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份生态福,守护共同的“南宁蓝”,成为每一个建设工地和每一位建设者的自觉。
车辆冲洗再上路
监控“紧盯”污染源
位于民族大道的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业务综合楼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们相互配合,各工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施工现场还是进场道路,都已进行硬化,裸露的黄土也用防尘网进行覆盖。此外,工地围挡的周边安装有喷淋设施,喷出水雾抑制扬尘,工程车进出也须经过冲洗平台。
工地里的红色雾炮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雾炮机的大炮筒正旋转着朝天喷射水雾。“雾炮机喷射的水雾颗粒极为细小,能有效分解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尘埃等。”项目施工员马绵波一边操作雾炮机,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工地入口附近,有一块显示着PM2.5、PM10等实时监控数据的LED显示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快速了解该工地附近区域的各项扬尘指标。
“我们按要求统一安装了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如果监控数据显示超标,我们将开启围墙喷雾降尘系统。”中建八局二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海澎说。
该项目处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分布着许多单位和居民生活区,在推进项目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扬尘在线监控、道路硬化、洒水降尘、裸土必盖、洗车出门等抑尘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营造良好环境
成为工友共识
工地里没有滚滚尘土,整个作业现场各类材料堆放得井然有序,把扬尘污染降到最低,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成为工友们的共识。
有8年工龄的钢筋工张海林正忙着捆扎钢筋笼。他来自湖南,曾在其他城市的工地工作过。谈起南宁工地的环境,张海林竖起了大拇指,“以前在其他城市的工地干活,常常是灰头土脸。而这里的环境很好,干起活来特别有劲。”
“我们在施工中要注意每一个环节,不能给‘南宁蓝’抹黑。”施工人员韦忠胜说,上班时,他们在作业区打开滤网后进行作业,下班后,则用滤网将裸土盖好。
“处理好施工与环保的关系,我们的施工环境就会变得更加好,场地周边的群众也会更加支持。”王海澎说。
“尽管工地离我们很近,但扬尘的现象不多,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附近居民曾大爷说。
提高治尘标准
深化治理成效
随着南宁市扬尘污染治理的深入开展,以及市民对扬尘治理要求的提高,我市建筑行业也不断提高扬尘治理的标准。
为深化建设施工扬尘治理成效,南宁市城乡建委推出了“一高、两表、四区、多部位”建设施工扬尘治理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大数据平台,构筑全方位监管体系,有效推进施工扬尘治理进程。
“新的施工扬尘治理模式就是要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连接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远程在线监控,提高管理部门对工地扬尘污染管理的效率。” 市建管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江南站站长张颖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管理,进入南宁市的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观念已改变,主动参与到治理扬尘的行列中。
张颖表示,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规范,我市要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应达到二级良的标准,目前所有建筑工地PM2.5和PM10已基本满足国家二级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