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堡垒助圆梦—广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4.01.2017  17:12

  2016年初,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成立兴农哈密瓜种植合作社。当年9月份,合作社种植的第一批哈密瓜销售收入13万元,入股的6户贫困户每户分红9000多元,村集体收入增加2.7万元。

  去年以来,广西大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工作作风的大熔炉和实践“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大舞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筑牢脱贫攻坚“堡垒  

  只有基层党组织建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有坚强的战斗堡垒。

  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乡镇党委坚强有力,村一级的工作就满盘皆活。在去年乡镇换届中,广西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正职,选拔基层经验丰富、对人民群众有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本乡本土“老乡镇”进入领导班子,同时自治区统一选派170名优秀选调生和44名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

  经过换届,广西乡镇党委班子中,具有两年以上乡镇、街道工作经历的达到90%,整体实现了“结构优、功能强”的配备目标。

  村党组织是农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其能不能正常运转、发挥好作用,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实效。广西在5000个贫困村党组织全面推行“星级化”管理,着力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结合“星级化”管理,广西共排查出749个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并通过“一村一策”,采取领导挂点联系、机关单位包村帮促、工作组综合指导、乡镇干部包村整顿、第一书记驻村协助的整顿措施,有效整顿提升了其中的702个,占93.7%,使大部分贫困村脱贫攻坚有了过硬的“堡垒”。

   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建设一支好的致富带头人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才能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为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去年广西对5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摸底,对空缺的或不胜任现职的114名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充实。举办培训班30期,示范培训农村基层骨干2000人;选送2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接受在职大专学历教育。支持有能力的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百色市筹集860万元资金,设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扶持党员创业发展;河池市扶持创建党员能人产业示范基地568个,带动21.2万户农户增收。

  跟踪培养后备干部,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防城港市按照全额干部数1:1比例确定1002名村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崇左市遴选村级后备干部5903人,其中致富带头人1392人,并对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培训。

  为确保5000名第一书记蹲点驻村,广西修订《“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及工作队员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工作纪实、召回撤换等8项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广大第一书记聚焦主业,助力脱贫。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第一书记张鹏,为避免周末两地跑,把未满4岁的儿子接到央里村上学。合浦县石康镇水车村第一书记刘显旭引导32户贫困户组建豇豆合作社,发展新品种南瓜、豇豆种植32亩,创收利润40余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6000-7000元。罗城四把镇集环村第一书记黄江山已在该村连续驻村工作两年多,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村共有核桃400亩、毛葡萄520亩、青蒿500亩,产业覆盖率达93%。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  

  农村经济“列车”跑得好、跑得快,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牵引作用。

  推行“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天等县采取“联村党委+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十村连片、百名党员带动、千户贫困户参与、万名人口受益”产业联动致富工程,引导230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合山市北泗镇云堡村推行“支部+带头人+合作社+公司”模式,建成2300多亩澳洲坚果庄园农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方式,让266户贫困户增加收入。

  采取“党员1+N”帮扶,实现党员群众“手拉手”共同脱贫致富。广西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第一书记驻村”的“挂包联驻”方式安排8000个帮扶单位,3.5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落实46.9万名帮扶干部,联系119.8万贫困生,实现帮扶全覆盖。

编辑:陈轶凡